咸宁市人民政府网站 | 咸宁市人大信息网 | 咸宁新闻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今天是:
咸宁市人大信息网欢迎您!
站内搜索:
机构设置
友情链接
首页 >> 知识理论 >> 理论探讨 >> 正文
关于赴呼伦贝尔市考察学习民族宗教和旅游发展工作情况的报告
http://xnrd.xianning.gov.cn  上传时间: 17-08-21
 

市人大常委会民族宗教侨务外事工作委员会

2017年7月26日

 

为进一步解放思想,开阔思路,学习借鉴先进地区民族宗教和旅游发展工作经验,推动我市民族宗教和旅游发展工作,7月12日至18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程学娟同志率领市人大常委会民宗工委同志、部分市人大代表及市民宗局负责同志一行7人,赴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考察学习。期间,考察组成员亲身感受了当地民族宗教和旅游发展环境和氛围,认真考察了当地民族宗教和旅游发展工作,并与当地有关主管部门负责人进行了座谈。通过实地考察和座谈,大家一致认为,在民族团结、宗教管理、旅游资源开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宣传促销和文化挖掘等方面,有很多好的经验和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特别是呼伦贝尔市超常规、大力度、全民式发展旅游业做法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和深刻的启发。

一、考察学习的基本情况

(一)民族宗教工作

呼伦贝尔市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居多数的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有14个民族乡,有4个国务院特殊扶持的人口较少民族聚居,有231个人口较少民族聚集村。近年来,呼伦贝尔市通过举办民族团结进步主题影展,大力开展民族团结好青年、好少年评选表彰,征集“我身边的民族团结进步故事”,资助少数民族品学兼优贫困生等活动,大力弘扬内蒙古各族人民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光荣传统,极力促进各族群众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取得显著成效。额尔古纳市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工作先进单位,市人大办公室主任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工作先进个人。

在宗教工作方面,呼伦贝尔市各旗市区全部单独设立民族宗教工作部门,健全基层宗教工作三级网络和两级责任制,夯实基层宗教工作基础。通过“宗教政策法规学习月”、“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和谐寺观教堂”创建及“五项教育”等活动,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同时,制定《呼伦贝尔市宗教活动场所规范化管理考核办法》,开展“争创文明活动场所、争做文明教职人员”主题创建活动,推进宗教活动场所规范管理;出台《呼伦贝尔市宗教团体工作实绩考评办法(试行)》,引导宗教团体加强自身建设。

(二)旅游发展工作

呼伦贝尔市是内蒙古自治区下辖地级市,东邻黑龙江省,西、北与蒙古国、俄罗斯相接壤,是中俄蒙三国的交界地带,市境内的呼伦贝尔草原是世界四大草原之一,被称为世界上最好的草原。旅游业是呼伦贝尔市的支柱产业,近年来,全市大力创建国家级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稳步推进重点旅游项目建设,努力提升公共服务品质,深入开展区域旅游合作,不断丰富旅游产品体系,不断强化旅游宣传营销,旅游业保持较快发展态势。现有国家A级景区50家,旅行社291家,星级饭店53家,具有营运资质旅游车辆700余台,导游员2019人。2016年,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1553.62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527.73亿元,被评为中国特色民族文化体验旅游目的地。

满洲里市是呼伦贝尔市下辖县级市。近年来,满洲里市紧抓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契机,大力创建5A级旅游景区,开展旅游厕所革命,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加大旅游宣传营销力度,2016年,全市接待游客68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49亿元。

额尔古纳市是呼伦贝尔市下辖县级市,为呼伦贝尔市政府所在地。近年来,额尔古纳市把旅游业作为县域经济支柱产业,围绕自然景观打造生态观光旅游品牌,围绕蒙古族源打造历史文化旅游品牌,围绕地域民俗打造民族文化旅游品牌,先后被评为“中国最具民俗文化特色旅游目的地”、“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中国特色旅游最佳湿地”、“最中国生态城市”、“2014中国深呼吸小城100佳”,2016年,全市接待游客483.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46.9亿元。

二、呼伦贝尔市发展旅游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呼伦贝尔市发展旅游业的成功做法和可贵经验有很多,综合起来,给我们触动最大的主要体现在以下个方面:

(一)“特”字立足。一是挖掘特色文化。呼伦贝尔市依托游牧文化和狩猎文化,树立“蒙古民族发祥地”、“呼伦贝尔大草原”品牌形象,深入挖掘民族文化内涵和地域资源特色,创新推出了中俄蒙服装服饰大赛、民族美食节、民族摄影节等丰富多彩的旅游节庆活动。二是利用特色资源。各旗市区也结合当地资源特点,举办了丰富的文体旅游节庆活动:海拉尔的全国青少年定向锦标赛、满洲里的中俄蒙国际冰雪节、牙克石的油菜花节、扎兰屯的杜鹃节、阿荣旗乡村旅游文化节、莫旗的游钓节、鄂伦春的篝火节等,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三是开发特色产品。设计推出了敖鲁古雅使鹿部落民俗体验、家庭牧场游、民族传统手工艺制作等产品,深受游客喜爱。举办了首届呼伦贝尔“博乐歌”旅游商品大赛,打造“呼伦贝尔制造”品牌形象。海拉尔区的北方部落“非遗年货节”和“手作文化市集”充分展示了少数民族传统年俗文化和非遗成果,进一步丰富了旅游产品。

(二)“高”字为先。一是高规格编制发展规划。呼伦贝尔市聘请国家旅游研究院专家团队,编制了《呼伦贝尔创建国家级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方案》,深入推进国家级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工作。二是高规格打造服务平台。投资3000万元的呼伦贝尔智慧旅游综合服务平台全面投入运营。呼伦贝尔旅游旗舰店(阿里旅行)、呼旅网全民营销平台、“导游管理系统”、“车辆管理系统”、“培训管理系统”开发建设完成,呼旅网APP上线运营。三是高规格建设服务设施。在旅游交通要道沿线,他们建设了多个旅游服务驿站,设立了旅游导览、免费无线网络、代订酒店机票、车辆救援等服务功能,将旅游服务驿站打造成呼伦贝尔旅游线路上美丽的风景线。同时,他们还在全市11个4A级旅游景区增设了天气预报显示屏,为游客提供天气预报、穿衣指数等人性化服务。四是高规格培养旅游人才。2016年全市开设旅游业各类培训班260次,宾馆、酒店、旅行社、景区管理人员和导游员、司机等近7000人次参加了培训,极大提升了旅游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三)“全”面发力。按照全域旅游、四季旅游的发展思路,呼伦贝尔市“全”面发力,突破发展冬季旅游。一是全地域联动。全市14个旗市区实现全域开发打造冬季旅游线路产品,一地一品、一地一特色。根河国际冷极冰雪马拉松、额尔古纳冰雪音乐节、陈旗“天天那达慕”体验游、鄂温克旗“走敖特尔”民俗展示活动等各具特色、各具魅力的冬季旅游活动使呼伦贝尔的冷资源释放出了最大的热能量。全市各部门、各领域、各行业还举办了呼伦贝尔民俗摄影展、呼伦贝尔风光摄影展、柳芭家族油画展、蒙文书法展、冬季民族服饰展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文化活动,向国内外游客发出到呼伦贝尔四季旅游的邀请。二是全程式保障。选择服务品质好、信誉度高、业绩优良的旅行社、景区家庭接待户、宾馆酒店、旅游车队和导游组成冬季旅游品质保障联盟,为游客提供优质的全程服务。同时,他们还专题培训驾驶员和导游员,制定了冬季旅游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购置了防寒服免费提供给游客使用,解除了旅游企业和游客的后顾之忧。

(四)“强”势促销。在央视、内蒙古卫视、凤凰卫视、旅游卫视等主流媒体上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互联网+模式进行宣传促销,在携程、途牛等网站开展在线旅游营销,利用第三方平台(微信公众号、支付宝服务窗等)实现网络预订及销售。同时,在重点城市、地区标志性场所设置宣传栏,在旅游资源集中的地方开发设计精品旅游线路。制作完成了《到呼伦贝尔去》旅游光盘、《走进银色呼伦贝尔,体验冰雪那达慕》旅游宣传册、《呼伦贝尔冬季、春季旅游航拍宣传片》等宣传资料。赴全国各地参加国际、国内旅游交易会、旅游展览会,举办专项旅游推介会,赴全国十省市举办万里巡回展,通过路演与行业推介会等形式宣传呼伦贝尔旅游。他们还注重发挥旅游系统通讯员队伍的宣传作用,在各级报纸及网络媒体进行广泛宣传,大大提升了“呼伦贝尔大草原”的知名度。

三、加快我市民族宗教、旅游发展的意见建议

(一)重视宣传引导,营造民族宗教团结的好氛围。要进一步加大民族宗教法律法规学习、宣传、教育力度,优化民族宗教工作内外部环境。积极组织民族理论工作者、少数民族干部和群众代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学校等地有针对性地对民族团结工作进行宣讲,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活动, 深入挖掘群众身边的典型,利用各类媒介平台,大力开展先进典型学习宣传活动,积极营造促进民族宗教团结进步的舆论氛围。民族宗教工作部门要积极主动与政府有关部门加强联系和沟通,紧密结合民生工程的实施,尽力解决少数民族最关心的现实问题。要本着“保护合法,制止非法,抵御渗透、打击犯罪”的工作原则,保护合法宗教,依法维护正常的宗教活动,不断推进宗教事务依法有序进行,积极引导宗教事务与社会主义法治相适应。

(二)重视规划引领,找准创建全域旅游的关键点。全域旅游是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我们要牢固树立这一旅游发展理念,抢抓“大旅游、大健康、大文化”产业发展机遇期,及早做好前瞻性规划,建立全市“大旅游”产业发展统筹协调机构,加强对全域旅游的统筹协调和宏观指导,加快整合各行各业优势资源,整体联动统筹推进全域旅游一体化发展。在确定重点旅游区域和重点旅游景区的基础上,加快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区域协调发展模式

(三)重视项目驱动,打开创建全域旅游的突破口。项目建设是旅游产业发展的支撑,也是旅游产业跨越式发展的突破口。要结合市场需求,利用资源优势,坚持项目驱动,打造旅游产品的全域化。围绕市委“三抓一优”决策部署,加大旅游业招商引资力度,做大、做强、做精“大旅游”产业。要建立健全旅游投资平台,扩大旅游投资在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加快推进一批重点旅游项目落地、开工和建成运营,着力打造一批精品景区。依托精品旅游景区的点状布局,带动旅游产品的线状开发,不断为全市旅游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

(四)重视基础建设,改善创建全域旅游的硬环境。要进一步加强旅游基础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夯实旅游产业基础。加快建设和改造干线公路至景区连接线,实现主干线与景区的无障碍交通;加快旅游交通标识、旅游厕所、停车场、旅游服务点、游客集散中心建设,打造智慧旅游服务平台。要整合、优化全市投诉举报平台,建立统一、权威、高效的旅游投诉受理机制和违法信息查处共享机制,及时受理并依法快速处理游客旅游投诉。要打破旅游车辆等行业垄断,引进多元投资主体,建立公平竞争环境,解决旅游交通成本高问题,不断改善全域旅游的硬环境。

(五)重视行业管理,增强创建全域旅游的软实力。加强行业管理是全面优化全域旅游环境的重要支撑,是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强大动力。一是提升旅游从业人员综合素质。要建立旅游人才培养、引进和激励机制,加快形成行政管理、企业经营、行业服务三个层面相配套的旅游人才体系。对行业从业人员,要采取“送培训”的形式,聘请专业教师进行接待礼仪、职业道德、卫生防疫、专业技能等方面的培训。二是加强行业监督管理。要加强旅游执法队伍建设,积极稳妥推进操作性强、实效性强的“1+3+X”综合监管模式,整合执法监管力量,加大执法监管力度,抓好经常性执法监管工作,实现全方位、全覆盖的行业监督管理。三是持续深入推进旅游标准化建设。严格实施旅游服务标准,按照“覆盖六要素、体现新业态”的思路,创建完善一批旅游标准化示范单位,通过示范单位的“点线串联、示范引领”,引领全行业推进旅游标准化工作。

(六)重视宣传营销,提升旅游产业发展的影响力。要加大旅游营销力度,确立核心营销品牌,推广和应用城市logo、吉祥物、识别品等为载体的特色宣传产品,采取“请进来”、“走出去”和“借船出海”等营销策略,充分利用平面、网络媒介,突出旅游宣传重点,注重轰动效应与渗透效应相结合,统筹兼顾,找准突破点,全市一盘棋合力对外宣传营销咸宁旅游,形成拳头效应。借助中央电视台、旅游卫视、《中国旅游报》、《中国国家地理》等主流媒体和品牌栏目,进行广泛宣传推介,以大推介撬动大市场,以大市场塑造大品牌,提升“香城泉都 浪漫咸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版权所有:咸宁市人大常委会 联系电话:0715-8126251 传真:0715-8126251
电子信箱:xnrdwz@sina.com 投稿信箱:xnrdwz@sina.com
维护制作:咸宁新闻网 鄂ICP备1201439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