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选集》读后感
程平利
很久以来,我就有读一读《毛泽东选集》的想法,但在想象中,这是一部理论性很强的大部头著作,读起来一定很吃力,所以一直望而却步。自从市人大机关开展“月读一本书”活动以来,我决心好好读一读《毛泽东选集》,刚好同事办公室有这套书,我借来读了一些篇目,一读之后,发现里面的文章并不是我想象中的艰深难懂,反而很吸引人,给人很大启发。我深深被《毛泽东选集》文章的思辨美、情感美、语言美所折服。
《毛泽东选集》文章充满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给人以思辨美。毛主席是一位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大家,他的哲学思想在选集中随处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我印象最深的是《矛盾论》和《论持久战》这两篇文章,可以说把唯物辩证法运用到了极致。《矛盾论》写于1937年,文章从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等方面,深刻、系统地阐述了对立统一规律。《论持久战》写于1938年,文章开篇以“中国必亡论”和“中国速胜论”做引子,然后针对这两种错误观点一一驳斥,指出“日本的长处是其战争力量之强,而其短处则在其战争本质的退步性、野蛮性,在其人力、物力之不足,在其国际形势之寡助;中国的短处是战争力量之弱,而其长处则在其战争本质的进步性和正义性,在其是一个大国家,在其国际形势之多助。”这些特点“规定了和规定着战争的持久性和最后胜利属于中国而不属于日本”。有力地批判了当时国内存在的亡国论与速胜论。并且指出这场持久战将经过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指明了抗日战争的正确道路。后来抗日战争果然基本上按照这三个阶段进行,让人不得不佩服毛主席的先见之明。毛主席的唯物辩证思维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运用。
《毛泽东选集》文章气势磅礴、感情饱满,充满了情感美。苏辙在《上枢密韩太尉书》中写道:“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苏辙认为,文章的写作,不过是一个人体内之气的外在表现。我理解“气”是指一个人的修养、见识、品格、情怀,一个人的体内有浩然之气,下笔为文就会喷薄而出,化为美妙文辞。毛主席就是一个有浩然之气的人,写出的文章有气势、有情感。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有这样一段话:“很短的时间内,将有几万万农民从中国中部、南部和北部各省起来,其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无论什么大的力量都将压抑不住。他们将冲决一切束缚他们的罗网,朝着解放的路上迅跑。一切帝国主义、军阀、贪官污吏、土豪劣绅,都将被他们葬入坟墓。一切革命的党派、革命的同志,都将在他们面前受他们的检验而决定弃取。站在他们的前头领导他们呢?还是站在他们的后头指手画脚地批评他们呢?还是站在他们的对面反对他们呢?每个中国人对于这三项都有选择的自由,不过时局将强迫你迅速地选择罢了。”这段话字里行间充满了对人民的赞美之情,对敌人的憎恶之情,对同志的期待之情。新中国成立前夕,毛主席在1949年第一届政协会议上的致词中说:“诸位代表先生们,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让那些内外反动派在我们面前发抖罢,让他们去说我们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罢,中国人民的不屈不挠的努力必将稳步地达到自己的目的。”这些都反映了毛主席热爱祖国、热爱人民、藐视一切敌人和困难的情怀,对国家、对人民充满真挚情感,读起来很感染人、鼓舞人。
《毛泽东选集》文章生动活泼、妙趣横生,体现了语言美。生动形象,是毛主席文章的一个重要特色。《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结尾在展望快要到来的革命高潮时这样写道:“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语言极富诗情画意,又形象易懂。善于用典,是毛主席文章又一特色。毛主席具有渊博的文史知识,他在写文章时,善于自然地把这些知识运用到文章中去说理论事,增强说服力。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他引用了司马迁的话:“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以此说明: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幽默风趣,也是毛主席文章的一大特色。他讽刺党八股像“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只有死板板的几条筋,像瘪三一样,瘦得难看,不像一个健康的人”。让人在忍俊不禁中受到教育和启发。
三国时曹丕在《典论·论文》中写道:“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毛主席不仅是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也是文章大家,实现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他的文章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作出了极大贡献,是后人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精神宝库,他文章的思辨美、情感美、语言美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