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粗浅体会
范伟才
为配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印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一书,供县处以上党员领导干部学习使用。为了响应党中央的号召,结合市人大常委会机关“月读一本书”的要求,本人近期又认真阅读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中的38篇重要讲话和文章,深受思想教育和多种启发。书中选编的讲话和文章,既闪耀着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真理光辉,又在语言表达艺术上给人耳目一新和生动活泼的感觉。作为一个文字爱好者,有一种跟总书记学语言表达艺术的冲动……
一、精用古典语言,有灵气
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文章中,用过许多典故。他使用这些典故,轻松自如,信手拈来,却恰当贴切、提纲挈领、深入浅出、活灵活现,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既体现其中包含的厚重文化底蕴,又使人感到一种清新之风,展现出很高的用典艺术。为此,人民日报社特别组织编写了《习近平用典》一书,旨在对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文章引用典故追根溯源的同时,对其现实意义进行解读,以帮助党员干部深入学习,并准确理解习近平总书记的思想精髓。
习近平总书记在其重要讲话和文章中,引用了“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等诗句,形成了敬民篇;引用了“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等精典语句,形成了为政篇;引用了“当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等精典语句,形成了立德篇;引用了“从善如登,从恶如崩”等精典语句,形成了修身篇;引用了“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等精典语句,形成了笃行篇;引用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等精典语句,形成了劝学篇;引用了“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等精典语句,形成了任贤篇;引用了“计利当计天下利”等精典语句,形成了天下篇;引用了“公生明,廉生威”等精典语句,形成了廉政篇;引用了“位卑未敢忘忧国”等精典语句,形成了信念篇;引用了“不日新者必日退”等精典语句,形成了创新篇;引用了“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等精典语句,形成了法治篇;引用了“兵无常势,水无常形”等精典语句,形成了辩证篇。
将古典名句精确引用,使之更富有灵气和新意,生动传神,极具启迪意义。这正是我们要向总书记所学的其中之一。
二、善用群众语言,接地气
习近平总书记学养深厚,除精于用典外,还善于在重要讲话和文章中运用群众语言,用“大白话”的形式传递治国理念,既“接地气”,又妙趣横生,老百姓喜闻爱听。
“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诸如这样的群众语言,“大白话”、民间谚语、俗语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和文章中随处可见。这些个性十足的群众语言,来源于群众,又使群众受教育。
翻开《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这本书,总书记引用的群众语言令人读后难忘。
在《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一书中,习近平总书记说:“形象地说,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缺钙”和“软骨病”就是群众语言。
在《依靠学习走向未来》一文中,总书记说“有了学习的浓厚兴趣,就可以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学一阵’为‘学一生’。”“要我学”、“我要学”、“学一阵”、“学一生”,都是群众语言。
在《领导干部要在改进作风上发挥示范作用》一文中,总书记说“做领导工作本来就是‘苦差事’,很多时候要‘五加二’、‘白加黑’,想舒舒服服的就不要当领导干部。”“苦差事”、“五加二”、“白加黑”,正是群众的日常用语。
在《当前工作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一文中,总书记强调“作风建设要抓常、抓细、抓长,这个‘木鱼’要天天敲,让全党始终保持高度警觉”。“敲木鱼”不正是群众的习惯用语么?
在《作风建设要立破并举,扶正祛邪》一文中,习近平总书记对群众总结的一些党内潜规则进行了严肃的批评。比如,在思想政治上,一些人信奉“马列主义对人,自由主义对己”,“两个嘴巴说话,两张面孔做人”;在组织生活中,一些人信奉“自我批评摆情况,相互批评提希望”,“你不批我,我不批你;你若批我,我必批你”、“上级对下级,哄着护着;下级对上级,捧着抬着;同级对同级,包着让着”;在执行政策中,一些人信奉“不跑不送、降职使用,只跑不送、原地不动,又跑又送、提拔重用”;在人际交往中,一些人信奉“章子不如条子,条子不如面子”,“有关系走遍天下,无关系寸步难行”。这些都是群众的语言,群众的总结。对上述现象,总书记强调,要破除潜规则,强化明规则,让潜规则失去土壤、失去通道、失去市场。
在书中,我们还可读到“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宁愿苦干,不愿苦熬”、“人心齐,泰山移 ”、“用延安作风打败西安作风”、“事在四方,要在中央”、“领导领导,既领又导”、“山无脊梁要塌方,人无脊梁会垮掉”、“百口传说一句话,芝麻粒儿磨盘大”、“严是爱,松是害”、“老虎苍蝇一起打”、我们党反腐败不是看人下菜的“势利店”,不是争权夺利的“纸牌屋”,也不是有头无尾的“烂尾楼”等等来自大众的语言,十分贴切而又“接地气”。
三、广用其他语言,涨人气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报道老百姓的事情,要说老百姓听得懂的话,多一些“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文章。要倡导有个性、有特色的语言风格,力戒千人一面、千文一面。”总书记要求新闻工作者做的、他自己首先做到了。在他的许多讲话和文章中,他广用其它语言,使人气大涨,让人口服心服。
一是广用网络语言。总书记对新潮的网络用语十分熟悉。例如,在一年一度的国家主席新年贺词中,习近平总书记讲“为了做好这些工作,我们的各级干部也是蛮拼的。当然,没有人民支持,这些工作是难以做好的,我要为我们伟大的人民点赞。”“中国永远向世界敞开怀抱,也将尽己所能向面临困境的人们伸出援手,让我们的‘朋友圈’越来越大”……“蛮拼的”、“点赞”、“朋友圈”等网络热词接连亮相国家主席的新年贺词中,难怪广大青年网民亲切地称呼总书记为“习大大”。
二是广用歌曲语言。民间家常话、新潮网络语乃至流行歌曲,都是习近平总书记吸取语言营养的来源。2014年7月,总书记在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谈到个人生活时,他引用了当时广为流传的一首歌曲《时间都去哪儿了》,说明大国领导的责任担当。总书记说:“对我来说,问题在于我个人的时间都去哪儿了?当然都被工作占去了。”语言的丰富表明心境的阔大,与大众语言的“零距离”反映的是他与大众在人格、身份认同上的“零距离”。
三是广用外国语言。在阅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时,由此我又想到了总书记在外交场合所引用的外国语言,拉近了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的距离。既赢得“人气”,又展示了大国形象和风采。在谈合作共赢时,他引用过阿拉伯谚语“独行快,众行远”;在谈友好互信时,他引用过巴西人说的话“友谊就象葡萄酒一样,时间越久越好”;在谈铭记历史时他引用过俄罗斯历史学家的话“如果丧失对历史的记忆,我们的心灵就会在黑暗中迷失”;在谈抓住机遇时,他引用过莎士比亚的话“凡是过去,皆为序章”;在谈人生启迪时,他引用了泰戈尔的话“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我的心得体会是,既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教育,又获得了语言表达艺术的熏陶,一举两得。中央要求全党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我认为,跟总书记学文风,学语言表达艺术也是“看齐意识”的一种表现。我们要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和“月读一本书”中学知识,受教育,强素质,长才干,树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