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 第4号(总号:083)
目 录
咸宁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议程………………………………2
关于我市融入武汉城市圈和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
改革情况的报告 …………………………………………………………………宋文虎3
咸宁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对我市融入武汉城市圈和
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情况报告的审议意见……………………………14
关于全市返乡农民工就业安置工作情况的报告 …………………………………张 辉17
咸宁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对全市返乡农民工就业
安置工作情况报告的审议意见……………………………………………………………23
关于通城县、通山县返乡农民工转移就业情况的调查报告 …市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25
咸宁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任免名单…………………………………………………34
供职发言 ……………………………………………………………………………王继成36
供职发言 ……………………………………………………………………………汪凡非38
余泗林同志在市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上的讲话…………………………………41
咸宁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出席、请假人员名单……………43
咸宁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第十一次会议议程
2009年4月28日—29日
一、听取和审议市政府关于我市融入武汉城市圈和推进“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情况的报告
二、听取和审议全市返乡农民工就业安置工作情况的报告
三、审议人事任免议案
四、其他
关于我市融入武汉城市圈和推进
“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情况的报告
––––2009年4月28日在咸宁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上
咸宁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宋文虎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将我市融入武汉城市圈、推进“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前一阶段工作情况
(一)以互访交流为纽带,加快融入武汉城市圈的步伐。
自2003年开始,我市按照省委、省政府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的部署和要求,围绕“五个一体化”,加强交流合作,突出优势特色,全力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的各项工作。特别是从2007年4月开始,我市与武汉城市圈内城市的交流合作掀起一个新的高潮。一方面,我市先后组团赴武汉市及江汉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等地学习考察、谋求合作,建立了咸宁与武汉沟通交流、互惠双赢新机制。我市6个县(市、区)和咸宁经济开发区分别与武汉市七个中心城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缔结为友好县市区、友好开发区。2008年5月,市委书记黄楚平,市委副书记、市长任振鹤率我市党政代表团赴武汉、鄂州、黄冈、黄石四个圈内兄弟城市学习考察。在此基础上,我市各县(市、区)和市直20多个部门相继与武汉市开展了对口走访活动。
另一方面,我们邀请武汉市党政领导和部门、企业负责人来我市考察,共商合作发展大计。仅07年、08年两年,先后就有近60批次武汉市各类代表团相继来咸宁考察、洽谈,各种交流合作活动蓬勃开展。2007年12月15日,时任省委常委、武汉市委书记苗圩同志率武汉党政代表团来咸宁考察,两市决定借武汉城市圈成为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东风,进一步加强交流合作,促进共同发展,努力把武汉城市圈建设成为中部地区乃至全国重要增长极和“两型”社会示范区。2008年4月3日,武汉市副市长孙亚率武汉市国资委、金融办、武汉市商业银行、中百集团等部门的负责人来我市考察商贸金融业。8月21日,我市举办“武汉咸宁金融合作银企对接见面会”,邀请了省中行、省建行、中信银行武汉分行、兴业银行武汉分行、民生银行武汉分行、广东发展银行武汉分行、汉口银行等7家银行,与我市企业进行面对面的交流。通过开展各类互访交流活动,有效促进了我市与圈内其他8市全方位、多层次对接合作。
(二)以改革方案、规划和项目为基础,搭建全市“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的框架体系。
我市从改革方案、规划和项目三个方面搭建“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的框架体系,为改革的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1、编制“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实施方案及专项规划。按照“深入调研,认真谋划,科学论证”的思路与步骤,经过专家集中起草、部门讨论等程序,我市于08年6月形成了《咸宁市“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实施方案》及六个专项规划的征求意见稿后,我们一方面再次广泛征求市直部门和各县市区的意见,努力使实施方案和专项规划符合咸宁实际和发展要求;另一方面邀请11名省内知名专家学者,对我市实施方案进行评估和论证。实施方案及专项规划已分别经市长办公会和市委常委会审查通过。
2、积极争取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重点改革项目。在省政府最初下发的《武汉城市圈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三年行动计划(2008—2010年)》(征求意见稿)中,我市原先列入实施主体的改革试点项目只有5个,经过我们与省发改委、省综改办的衔接、协调,最终争取到13个改革试点项目落户咸宁,在武汉城市圈9个城市中仅次于武汉,居第二位。同时根据13个改革试点项目的内容,制定下发了我市落实《三年行动计划》的任务分解方案。
在省综改办《2009年武汉城市圈综改试验区建设重点工作安排》中,我们争取到了区域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试点,湖泊保护和恢复治理试点,“园外园”试点,循环农业、生态农业示范园区试点、农村信息化建设试点等5项改革专项,总数在九市中居第二位。
3、加强改革试验项目管理。根据省政府《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重大启动项目清单》(鄂政办发[2008]83号)文件,我市列入清单的项目有22个,总投资1200亿元以上,其中重大新开工项目9个,重大前期推进项目10个,重大策划项目3个。按照改革试验项目的总体要求,我们进一步强化责任,细化措施,制定具体的项目管理办法,完善项目管理程序,提高改革试验的科学性、可行性和实效性。同时,我们还按照项目启动时间的先后,进一步明确项目管理的要求。一是对重大新开工项目,强化责任措施,做到一周一报表,一月一结账,一旬一通报, 对改革试验项目的落实情况、工作进度和阶段性效果等进行督促检查。二是对前期推进项目,我们抓紧制订实施方案,抓好责任分解,落实专班、专人和经费来源。三是对前期策划推进的项目,认真做好项目前期准备工作,开展项目可行性研究,不断完善项目的可操作性。
(三)以建立健全推进机制为保障,加强对“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的组织领导。
“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关联性强,触及利益的层次深,工作难度大,必须加强领导,强势推进,建立健全推进机制。
1、建立领导小组协调机制。2008年4月,我市成立了高规格的“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领导小组及其办事机构,并先后召开了三次 “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领导小组会议,就我市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作出了具体的安排,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2、建立部门联席会议议事机制。2008年,先后召开了二十余次部门联席会议,分别就我市“两型”社会建设实施方案及专项规划的编制情况、先行先试的26项重点工作的进展情况、重大项目的推进情况等进行专题研究,并协调解决有关问题,形成了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的整体合力。
3、完善与省直部门对接机制。我市与省国土资源厅、农业厅等部门签订了合作协议,教育、旅游、卫生等部门与武汉市签订了合作协议。2008年11月20日,《武汉城市圈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三年行动计划》正式下发后,我市相关部门在前段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与省直部门的对接,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为争取更多的改革项目和政策倾斜打下了良好基础。
4、建立督办考核机制。我们注重综合督办与专项督办相结合,努力完善工作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对一些地方在推进“两型”社会建设中的机构、人员、经费不落实的问题和重大项目的进展情况进行了督办。我们将争取市委、市政府把“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的任务纳入年终目标责任制考核中,对各成员单位落实“两型”社会建设工作的情况进行考核。
(四)以先行先试的重点工作为抓手,着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
2008年初,在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未出台之前,我市“不等不靠”,在深入分析政策动向和我市改革要求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市推进“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的26项重点工作,包括产业发展、金融体制改革等八个方面。一年多来,在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重视和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26项重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1、大力推进产业协作配套。我市重点构建优势互补、互利互惠的产业发展机制,积极推进开发区专业园区和“园外园”建设。咸宁高新技术产业园于2008年7月7日经省政府正式批准,在长江产业园6.9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兴建,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园外园”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目前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中国光谷咸宁工业园”、武汉经济开发区“咸宁工业园”、“广东工业园”项目均已签约。其中,“中国光谷咸宁工业园”主要以富士康配套项目建设为主,已接洽了20余家富士康配套项目;武汉经济开发区“咸宁工业园”主要以汽车零配件项目建设为主,东风鸿泰公司准备建设一个汽车零配件生产基地;“广东工业园”已有4家企业落户咸宁。
此外,武汉中百集团咸宁物流项目于2008年8月5日正式签约。该项目位于咸宁经济开发区内,占地86亩,拟投资1亿元。规划年配送额达到4亿元以上,计划工期为一年。现正进行土地平整、平面设计、规划送审等工作,将于近期正式动工建设。
2、大力引进股份制商业银行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湖北咸宁赤壁花旗贷款公司已获美国美联储审批通过,并于2008年9月26日获湖北银监局正式批准同意筹建。目前,花旗银行赤壁贷款公司已正式开业,成为全国第一家开业的外资银行贷款公司;吴江农村商业银行来我市设立支行在准入政策以及操作程序上已经没有障碍,有望成为全国农村商业银行第二家异地分支机构;此外,市政府已向10家在汉股份制商业银行去函,欢迎他们来咸宁设立分支机构,并明确了相关优惠政策。经过双方多次接洽,汉口银行行长张朝表示咸宁已被纳入该行设立分支机构备选地的重点考虑范围。市城投公司与交通银行武汉分行已就设立分支机构进行洽谈,待大楼建成后,将会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
3、大力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一是在土地利用规划上寻求突破。根据建设鄂南经济强市的需要,按建设100平方公里大城市的发展目标拟定城市规划大纲和发展布局。二是在土地利用计划和低丘岗地改造上寻求突破。2008年,我市已落实31.6万亩低丘岗地改造项目指标,争取项目指标数占全省三分之一,争取省级资金达6.32亿元。同时,通过多方努力,争取到省级联合开发项目7个,建设总规模为7700亩,投资规模达2900多万元,实施后可新增耕地约7300余亩。三是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上寻求突破。咸安区试点工作可行性方案已获国家批准,试点项目区面积达到89公顷,目前正在修改实施方案。同时及时组织赤壁、嘉鱼作为我市第三批申报单位申报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
4、大力推进交通一体化建设。我市按照“打造一枢纽、强化三主轴、架构五联接”的思路构建咸宁综合交通体系,形成“市内30分钟、武汉1小时、圈内2小时”的交通圈。全市抢抓国家扩大内需的战略机遇,加快重点项目建设进程,大广高速咸宁段、杭瑞高速咸宁段、武汉至咸宁城际铁路、咸宁至武汉快速公路、咸宁市中心客运站工程、咸宁市南外环工程、核电进场道路工程等重点交通项目开工并顺利推进。特别是武汉至咸宁城际铁路项目,原先并没有列入今年的开工计划,在我们的大力争取下,不仅实现了项目落地,而且争取到了土地堂-贺胜段实验样板路的先机,使原规划在2030年开工的咸宁城际铁路项目提前21年实施。该项目已于2009年3月22日开工建设,总投资97.6亿元,对咸宁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拉动作用仅次于核电项目。
5、大力推进社会事业共建共享。我市先后与武汉市签订了教育、卫生和体育合作协议,全面加强合作,实行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市教育局按照“市区一体化、投资市场化、资源集约化、办学现代化、管理一元化”的思路,正在对城区9所中职学校进行整合重组,将引进武汉市有实力的公司合作共建“咸宁职业教育园区”;在卫生方面,武汉市采取卫生下乡、专家会诊、业务进修、继续教育、集中培训、双向转诊等多种方式支援咸宁卫生事业发展。武汉市卫生局将帮助我们把温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成武汉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同等标准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体育方面,双方重点在加强社区体育和农村体育工作等方面进行交流和协作。此外,在统筹城乡发展方面,市公安局积极探索开展咸宁市区与武汉市一体化户籍管理试点,逐步拆除城乡户籍壁垒。
6、大力推进旅游一体化建设。制定了《加快咸宁旅游融入武汉城市圈》工作计划,并先后多次与武汉城市圈内城市进行协商,研究联合、整合的措施。咸宁、武汉市旅游局进行了旅游精品线路设计与对接,组织咸宁本地旅行社与武汉旅行社合作开通咸宁一日游、二日游、三日游线路,重点推介咸宁温泉养生之旅、九宫山避暑之旅。武汉方面积极帮助咸宁培训景区、饭店、旅行社的高级管理人员,指导咸宁市完成优秀旅游城市创建的工作,指导我市乡村旅游规划和建设工作(乡村休闲游质量等级评定标准),帮助我市引进多个投资商来咸宁考察旅游资源,目前大连海昌、武汉中旅、湖北山水园林正在咸宁做市场调查。
(五)以强化对外、对内宣传为手段,营造“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的良好氛围。
1、强力推进对外舆论宣传。2008年,我市在中央及省级新闻媒体共计发稿89篇。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新华社等媒体对我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的情况进行了介绍。11月,湖北日报、湖北卫视、湖北人民广播电台等11家省直主流新闻媒体聚焦咸宁,对我市连续4天在重要版面、重要时段进行了深度报道,4天共计发稿38篇(条),推出了《抢抓“两试”机遇向强市跨越》、《与“龙头”武汉共舞——咸宁加快融入武汉城市圈发展纪实》等报道。
2、深入推进市内舆论宣传。市内新闻媒体纷纷推出专版、专栏、专题,宣传报道我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的情况。《咸宁日报》在头版推出了系列评论,开辟了“全面推进科学发展,建设鄂南经济强市”、“科学发展看亮点”等专栏,推出了《咸宁:一块充满活力的沃土》等系列报道。《咸宁新闻网》设立了“两型”社会建设特别专题,全面介绍“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的情况。咸宁电视台推出了“科学发展在身边”专题栏目。咸宁人民广播电台先后三次邀请市综改办负责人参加“行风热线节目”,介绍我市“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的进展情况,解答听众提出的问题。
通过对外、对内宣传,在全市范围内营造了上下齐心、各界努力、人人参与的改革氛围。
我市融入武汉城市圈和推进“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省发改委、省综改办对我市推进“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省综改办《武汉城市圈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工作动态》第9期以较长篇幅对我市推进“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的经验进行了介绍。在看到这些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主要体现在“三个不够”上:一是思想认识不够统一。有些部门领导的思想还没有完全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部署上来,对综改试验区的定位、改革试验的根本任务认识不够,抢抓机遇意识不强,存在等、靠、要的思想。二是与省厅联系不够紧密。改革试验区建设离不开国家和省委、省政府的政策、项目支持。从总体上看,大部分单位在向上衔接、争取支持上做了不少工作,但还有少数单位行动步伐还不够快。三是协调推进机制不够完善。从机构来看,市直和各县市区都成立了综改试验的领导机构,但与武汉、孝感、黄石等相比,存在编制较少,没有设立专职副主任等问题。从工作实际来看,存在协调联系不紧、信息沟通不畅等问题。
二、下一步工作安排
1、全面启动《实施方案》和专项规划。以《实施方案》为总纲,以六个专项规划为抓手,加快推进我市“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工作。要制定相应的实施计划,明确目标任务和责任,强化措施,加快推进改革进程。要结合国家宏观政策导向和我市实际,在体制机制创新任务中,条件成熟的改革事项优先启动,条件不具备的,提前谋划,积极创造条件,适时推进。
2、切实抓好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试验。一是推进资源节约。强化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严格执行项目开工建设环评审批和节能评估审查制度,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的发展,加强重点行业的节能改造。二是开展湖泊保护和恢复治理。重点做好斧头湖、西凉湖综合整治规划的前期工作,抓好淦河、陆水、斧头湖等重点河流的保护与恢复。建立管理、监测与评价体系。三是加快“两型”产业发展。继续推进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中国光谷咸宁工业园、武汉经济开发区“园外园”等产业转移示范园区建设;以“园外园”为载体,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探索建立企业和项目在圈内转移的利益协调等机制。四是推进新农村建设。以嘉鱼潘家湾镇、赤壁沧湖开发区普安村等为试点,开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示范园区试点建设。五是开展教育综合改革与资源整合。整合教育资源,优化学校布局,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全市教育整体实力和人才培养水平;按照政策化、项目化、课题化的要求,启动建设“湖北省武汉城市圈咸宁职业教育园区”。六是整合卫生资源。争取武汉市通过卫生下乡、专家会诊、业务进修、继续教育、集中培训、双向转诊等多种方式,支援咸宁卫生事业发展,与武汉市实现卫生资源共享。七是创新土地管理方式。完善国土资源规划体系,开展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钩试点及“迁村腾地”的试点工作;大力实施土地开发整理,积极争取进入第一批圈内城市耕地占补平衡试点单位;选择1个试点县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试点。八是推进金融改革创新。开展政策性“三农”保险试点扩面,继续抓好江苏吴江农村商业银行咸宁支行开业的准备工作,争取武汉商业银行来咸宁设立分支机构,试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林权抵押融资服务。
3、加快推进“两型”社会重大项目建设。综改试验区建设都要落实到具体项目上,项目的建设速度直接决定着“两型”社会建设的推进速度。一是要切实抓好续建项目建设。重点抓好咸宁核电前期工程、咸宁市农副产品及建材批发市场等8个项目,确保项目早完工、早投产、早见效。二是要切实抓好新开工项目建设。对于新开工项目,要建立重大项目责任制,明确责任主体,将项目完成情况纳入考核体系。重点抓好咸宁(广东)工业园、武汉至咸宁一级公路、蒲圻电厂二期工程等7个重点项目。三是要协助省直部门抓好跨区域重点项目建设。配合武汉铁路局、省铁路办,抓好武汉至咸宁城际铁路项目的协调工作;配合省林业局,抓好绿色生态网络、屏障建设示范工程的协调工作;协助省交通厅,做好杭瑞高速公路阳新至通城段、大广高速公路黄石至通山段的征地、拆迁等工作,确保项目建设顺利推进。
4、认真组织重大项目招投标工作。从2009年开始,省政府每年将安排3亿元资金,以竞争方式面向城市圈九市招标,重点支持各市体制机制创新及与改革试验密切相关的项目建设,每个项目原则上支持1亿元。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这项工作,成立了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请名家,借外力,出重拳,确定了咸宁市产业转移示范园区、咸宁职教园区、梓山湖生态旅游新城三个项目作为备选项目开展前期工作。目前,这三个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包装策划、投标文件制定等基础性工作,将在其中选定一个项目参与5月份省里举行的竞标,力争中标。
5、继续推进省市合作共建工作。率先在国土、金融、园外园建设等方面进行探索,以此为突破口不断扩大环保、产业优化发展、社会事业联动共享、农业产业一体化、商业连锁经营等方面的合作。已建立省市合作机制的市直部门,要进一步明确省市合作目标,提高省市合作的质量;尚未建立省市合作机制的市直部门,要加大与省直部门的汇报衔接力度,尽快落实省市合作共建工作。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加快我市融入武汉城市圈步伐,深入推进“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是新形势下加快咸宁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建设鄂南经济强市的重要保证。这次人大听取我市融入武汉城市圈和推进“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的情况报告,既是一次接受最高层次监督的过程,又是一次推进工作、促进改革和发展的过程。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将明确新思路,树立新标杆,谋求新发展,努力实现我市融入武汉城市圈各项工作和推进“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的新跨越。
咸宁市人大常委会对《市政府关于我市
融入武汉城市圈和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情况的报告》的审议意见
(2009年5月4日咸宁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主任会议通过)
咸宁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受市人民政府委托所作的《关于我市融入武汉城市圈和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情况的报告》。会议认为,近年来,我市与武汉城市圈内城市实行全面对接,重点加大互访交流、编制方案、创新体制、先行先试、扩大宣传等工作力度,取得显著成效,为加快建设鄂南经济强市步伐、促进我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会议同意这个报告。为了进一步推进我市“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工作,特提出以下审议意见:
一、紧紧抓住重大历史机遇,加快推进我市“两型”社会建设。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重大战略部署,更是我市全面推进科学发展、建设鄂南经济强市的重大历史机遇。全市上下必须统一思想,抢抓机遇,全力推进改革试验。要在全市范围内深入持久地开展“两型”社会建设宣传教育工作,在广大干部群众中进一步营造支持改革、参与改革的浓厚氛围,树立共创改革大业、共担改革风险、共享改革成果的鲜明导向。市人民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正确把握“两型”社会建设的内涵,坚持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把中央和省委的战略部署与咸宁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把改革试验与促进发展结合起来,把改革创新与依法行政结合起来,按照《咸宁市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强化具体措施,积极向上争取政策、项目支持,共同推进我市“两型”社会建设。
二、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积极探索符合“两型”社会建设要求的行政管理体制。创新体制机制,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我市“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重要内容。要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为核心,不断完善群众参与、专家咨询和政府决策相结合的决策体制,使重大决策规范化、程序化。做到依法决策、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要不断创新政府管理模式,积极推进各项改革措施,规范行政程序,简化审批手续,提高行政效能,营造优质高效的发展环境。
三、认真谋划,努力在先行先试上取得新突破。一是要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使经济增长建立在高效利用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注重质量效益的基础之上,促进发展方式有新的突破。始终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两型”产业,抓住当前调整优化结构、推进产业升级的契机,促进产业向高新化、“两型”化、规模化方向发展。二是坚持现代城市发展理念,大力推进新型城市化,努力建设经济发展、环境优美、舒适宜居的现代化城市。三是在加大土地占补平衡工作力度的基础上,健全和完善土地集约利用机制,将有限的土地资源向优势产业和重点项目倾斜,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四是继续以“园外园”为平台,着力构建产业集群,大力培育支柱产业。构建产业集群是节约资源的重要途径。要认真研究我市产业发展规划和动态,把发展工业的注意力由抓企业转向抓产业、抓产业集群,力求把产业龙头企业做大、产业结构做优、产业链条做长。继续大力推进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中国光谷咸宁工业园”、武汉经济开发区“咸宁工业园”、咸宁广东工业园等园区建设。
四、以加强山水资源保护为重点,着力打造山水园林生态城市。咸宁是武汉城市圈中以生态城市建设为主导的城市,最大的潜力和优势在于“生态”。要以加强山水资源保护为重点,加强山体保护,推进沿路、沿河、沿山地区的绿色屏障建设,坚决制止挖山占地等行为;加强河流、湖泊岸线管制,加快实施截污工程,尽快完善有关污水网管建设;制定、完善西凉湖、斧头湖水体和生态保护方案,加强环湖绿化和水土保持,加强对环湖项目准入的控制,禁止污水直排;不断提高城市建设水平,推进绿化景观工程和街头小游园建设,改善人居环境。同时,要支持环境监测和监察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强环境监管能力,提高依法保护环境的水平。
关于全市返乡农民工就业安置工作情况的报告
––––2009年4月28日在咸宁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上
咸宁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 张 辉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将全市返乡农民工就业安置情况报告如下,请予审议。
一、农民工回流返乡带来的突出问题和不利影响
全市共有农村人口213.37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96.19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45%,全市外出务工达44.6万人,主要外出务工地为长三角和珠三角等地。从去年10月份到目前,全市返乡农民工15.6万人,占外出务工农民的35%,其中有9.5万人是正常返乡,占返乡农民工的61%,春节后大部分将返回原务工地照常上班。受金融危机影响,企业停工停产而失去工作返乡的农民工6.1万人,占39%,其中有2.4万人有继续外出务工意愿,占38.5%。目前滞留在咸的返乡农民工有3.7万人,占返乡农民工的24%。
大量农民工返乡给我市带来三个方面的压力:一是就业的压力。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是我市乃至全国长期存在的一个问题,我市目前共有2.2万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竞争力较弱的下岗失业人员,在目前城镇人力资源市场供大于求的情况下,很多返乡农民工返乡不愿务农,留在城区找事做,大量农民工返乡不能够及时就业,给我市的就业就业形势带来一定压力。二是增收的压力。我市是一个劳务输出大市,劳务经济是我市农民收入的一个主要来源,农民收入的60%来自于打工收入,现在大量农民工返乡导致农民收入减少。三是稳定的压力。有的务工人员因返乡后土地转包未到期而无地可种造成生产和生活困难;有的长年举家外出,返乡后短时期内无粮、无菜、无油吃,基本生活无保障;特别是家庭收入几乎全靠外出务工收入的家庭,返乡后失业造成的收入锐减使生活陷入困境,缺乏稳定收入造成的经济压力给我市的社会稳定带来一定影响。
二、安置返乡农民工所做的工作和初步成效
为切实稳妥解决好返乡农民工就业问题,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各相关职能部门采取得力措施,做好农民工就业工作。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政府责任。市和各县市区政府成立了农民工返乡工作领导小组,政府主要负责人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成员单位在劳动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的基础上,增加了民政、扶贫、发改委、统计、经济开发区等部门。领导小组多次召集成员单位专题研究农民工返乡工作,传达省委、省政府指示精神,针对农民工返乡潮制订应急措施,通报农民工返乡及培训转移情况,进一步明确工作目标责任,加强工作的督办和落实,加强协调配合和沟通联络,及时掌握工作情况,加强整体联动,形成工作合力。市政府常务副市长胡立山同志亲自主持召开市直企业座谈会,市长任振鹤同志到会进行调研,了解国际金融危机对企业的影响程度,了解企业可能出现的裁员情况,并通过社会保险“缓五减四”、出口退税等优惠政策,帮助劳动密集型和外贸出口等困难企业渡过难关,鼓励困难企业尽量不裁员或少裁员,稳定在岗农民工的就业岗位,实现保就业、保增长、保稳定。
(二)深入调查摸底,有针对性地做好引导服务。一方面,及时调查掌握返乡农民工有关情况,各县市区成立调查专班,由乡镇牵头,行政村组为单位,逐户进行调查,按照返乡农民工姓名、性别、年龄、返乡时间、返乡原因、文化程度、家庭人口、人均收入、原就业地域和所属行业、重新就业及培训愿望、联系电话等情况进行分类登记,逐级汇总,建立台帐,实行动态管理。同时将农民工回流和外出情况每半个月上报政府和有关部门,为政府和有关部门做好农民工返乡工作提供决策依据。另一方面,做好岗位储备。各县市区经过实地考察,在辖区内选定了2—3家大中型企业作为应急情况的岗位储备基地,应对突发事件和做好特殊情况下的返乡农民工转移安置工作。全市共选定21家企业,储备就业岗位1.1万个。
(三)开展技能培训,抓好四送活动。一是“送岗位”。从2008年11月份至今,市直及各县市区都相继举办了返乡农民工专场招聘会,全市共举办返乡农民工和企业专场招聘会18场,发布用工信息490条,组织进场招聘企业520家次,提供就业岗位6.32万个,进场求职咨询人员约11.5万人次,通过双向选择,录用3.23万人。
二是“送培训”。 为帮助返乡农民工提升就业技能和创业能力,我市迅速启动特别培训计划,各级劳动保障部门成立了特别职业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制订培训实施方案,落实培训任务,建立目标责任管理体系。召集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招标竞标,并签订特别职业培训承诺责任书,确保培训时间、培训质量,提高培训就业率;并结合实际,开展失业用工需求培训、校企联合培训、订单培训、上门培训。去年10月份以来,全市各类培训机构已开办特别职业技能培训班183期,培训返乡农民工11800人,培训结业4800人,培训后转移就业3200人,培训就业率70%。
三是“送信息”。全市各级劳动保障部门通过电视、广播电台、报纸、手机短信等,同时发布招聘信息710条,发布招聘单位520家次,招聘岗位63200个,培训信息113条,培训专业28个,与此同时还开通移动、联通手机招聘信息直通车,用手机短信直接对个人发布招工信息达8万人条次。
四是“送信心”。春节前后,市委书记黄楚平、市长任振鹤、常务副市长胡立山亲临招聘会指导,了解情况,宣传政策,督促各部门千方百计为返乡农民工提供各项就业服务。各县市广泛开展返乡农民工慰问宣传活动。在车站、码头、主要通道开展政策咨询活动,悬挂慰问标语及免费开展职业介绍、技能培训、扶持回归创业的服务。
(四)培植就业岗位,多渠道、多途径安置就业。全市劳动保障部门提前启动春风行动,集中举办大型招聘会,开展专项就业服务。各级人力资源市场均设置了返乡农民工专门服务窗口,除春节长假外,每天都有专人值班接待,向社会承诺,免费即时为返乡农民工提供政策咨询、职业指导、求职登记、职业介绍、培训登记和参加劳动保障部门组织的各类培训。春节前后,全市人力资源市场共接待返乡农民工11.31万人次,提供政策咨询和职业指导6万人次,办理求职登记5.6万人,介绍就业3.23万人。
一是项目建设吸纳一批。今年,我市有100个过亿项目列入全省重大项目清单,拟于今年年底全部开工,总投资569.3亿元。2009年计划投资126.1亿元,其中今年一季度开工的重大项目40项投资90.4亿元。以此为契机,引导返乡农民工参加乡村公路建设、安全饮水、水库除险、农村沼气、高速公路建设等,已吸纳农民工就业4500多人。
二是挖掘市内现有企业岗位吸纳一批。全市劳动保障部门深入到各类企业开展空岗调查摸底,通过各种宣传渠道发布招聘信息,共收集岗位5万多个,招聘录用1.5万多人。
三是招商引资吸纳一批。去年全市招商引资350亿元,建成项目已吸纳就业5000多人,所有项目建成后,可吸纳2万多人就业。
四是发展民营经济吸纳一批。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扶持民营经济发展,促进全民创业,已吸纳就业3600余人。
五是农业开发吸纳一批。鼓励返乡农民工就地参加秋冬季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低丘岗地改造工程开发、林浆纸一体化项目建设,共吸纳返乡农民工5000多人。
六是发展种养殖业吸纳一批。鼓励返乡农民工开发荒山荒地种植水果、蔬菜,承包水面养殖水产品,从事养猪、养鸡等转移返乡农民工3000多人。
七是促进回归创业吸纳一批。去年以来,全市共为回归创业人员举办创业培训班31期,培训610人,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40万元,帮助232名返乡农民工成功创业,带动就业2000多人。
经过全市上下共同努力,有效遏制了春节前后农民工返乡潮带来的不利影响,15.6万返乡农民工中11.86万人得到有效安置,全市没有因大量农民工返乡发生群体性事件,就业形势平稳。
三、进一步做好农民工就业安置工作措施和建议
为进一步做好返乡农民工就业安置工作,下一步,我们提出以下措施和建议:
(一)加大政府领导力度。在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做好当前农民工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8]130号)文件精神的同时,按照省委、省政府下发的《关于大力实施回归创业工程的意见》和《关于做好推动创业促进就业工作的通知》要求,结合咸宁实际,出台咸宁市有关农民工转移就业、定点培训、创业以及为企业减负减压的配套政策。
(二)有序转移滞留返乡农民工。继续开展“四送”活动,以各级人力资源市场为主导,以基层劳动就业服务机构为依托,以民办职业中介机构为补充,广泛收集和发布市内外岗位信息,适时举办专场招聘会,降低招录门槛,多渠道促进滞留的返乡农民工和新成长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三)加强政策扶持力度。一是提供优惠扶持政策。在政策许可范围内,对返乡创业的农民工在项目立项、土地使用、审批发证、登记注册、资金借贷、税费减免等方面给予优惠。二是提供优质服务。为返乡农民工创业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通过创业带动动更多的人就业,放宽市场准入和经营场所的限制。三是广开农民工就业门路。积极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扩大内需、减轻企业负担、促进经济增长、发展经济的各项战略决策和政策措施,在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招商引资步伐和结构调整中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四)加强创业指导和技能培训。一是积极转变返乡农民工就业的观念。加强政策宣传与引导工作,正确理解外出打工和回乡创业之间的关系,鼓励他们在家乡创业。二是加强返乡农民工技能培训。积极引导返乡农民工参加各类技能培训,使农民工掌握一技之长。围绕市场需求开展订单培训和定向培训,使广大农民工靠培训增加本领,靠本领实现就业,逐步实现“体力型”务工向“技能型”务工的转变。三是及时为返乡农民提供创业信息和市场信息,使他们有更多的就业选择。
(五)扩大小额担保贷款范围和额度。在重点扶持下岗失业人员自主创业的同时,逐步将小额贷款扶持对象扩大到高校毕业生、城镇大集体企业下岗职工、零就业家庭、进城创业的农村劳动力、返乡创业者和其他失业人员。年龄在20—55周岁有创业要求的申请者,身体健康,诚信守法,有一定的劳动、创业能力和技能,有创业愿望和可行性项目均可申请贷款,小额担保贷款额度增加,由原规定的不超过2万元,增加到2—5万元,期限不超过2年。
(六)针对滞留困难人员实施就业援助。认真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及时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介绍、职业培训,提供就业援助服务。组织街道、乡镇、社区等基层劳动就业服务机构对辖区内滞留人员就业困难家庭进行重点扶持,确保援助政策落实到位,使返乡滞留困难人员尽快再就业。
(七)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各级劳动保障、人事、公安、工商要紧密配合、相互协调,进一步加强劳动保障执法力度,杜绝各种侵害农民工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开展人力资源市场清理整顿工作,严厉打击和取缔非法职业中介,及时查处和纠正以职业中介为名欺诈、骗取求职者钱财等违法违规行为,为农民工和失业人员提供优质可信的就业服务。
咸宁市人大常委会对《市政府
关于全市返乡农民工就业安置工作
情况的报告》的审议意见
(2009年5月4日咸宁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主任会议通过)
咸宁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受市政府委托所作的《关于全市返乡农民工就业安置工作情况的报告》。会议认为,我市各级政府高度重视返乡农民工就业安置工作,及时采取措施,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通过积极引导、优化服务、技能培训、培植就业岗位等多种形式,有效地缓解了农民工返乡潮给我市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带来的压力,对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会议同意这个报告。为进一步做好返乡农民工就业安置工作,特提出如下审议意见:
一、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千方百计扩大农民工就业。各地要把推动经济发展作为促进返乡农民工就业的首要任务,促进经济增长与返乡农民工就业增长的良性互动。各级政府要全面贯彻国家扩内需、保增长的决策部署,大力实施投资促进就业计划落实,发挥政府投资和重大项目带动就业的作用。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大力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扶持中小型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增加就业容量。鼓励商业、物业、家政、餐饮、养老等服务性消费,着力开拓消费市场,把扩大消费需求的过程变成促进就业增长的动力。
二、进一步加强领导,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各级人民政府要强化促进返乡农民工就业的责任,进一步加强领导。市人民政府要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做好当前农民工工作的通知》、省委、省政府《关于大力实施回归创业工程的意见》和《关于做好推动创业促进就业工作的通知》的要求和精神,结合咸宁实际,制定出台有关农民工转移就业、创业、定点培训等政策措施,为全面落实国家相关扶持政策打下制度基础。
三、认真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大力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各级政府要把促进创业带动就业放在更加突出位置。要在用地、收费、信息、工商登记、纳税服务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降低创业门槛,优化创业环境。要鼓励农民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农村二三产业、生态农业,鼓励农民工创办各种专业服务社。做好农民工返乡创业的金融服务工作,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提供符合农民工返乡创业特点的金融产品。要扩大小额担保贷款扶持范围,提高贷款额度。
四、加强职业培训和就业服务,提高就业技能和保障农民工权益。各地要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城乡基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网络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加快建设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完善用工和求职信息发布制度,定期举办专场招聘会,帮助用人单位和求职者实现有效对接。要大力开展职业培训,提高职业培训质量,增强就业竞争力。要整合和规范职业培训,加强就业补贴资金的管理和使用,使返乡农民工真正得到实惠。各级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及时查处和纠正职业中介中的违法违规行为,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关于通城县、通山县返乡农民工
转移就业情况调查报告
市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
2009年4月28日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工作安排,针对当前农民工“返乡潮”,市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与劳动保障局抽出专人组成调查小组,于3月31日至4月3日前往通城、通山两县调查了解返乡农民工转移就业情况。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1、人口情况。通城、通山两县属于集山区、边取、老区为一体的欠发达县。两县总人口88.84万人(通城47万人,通山41.8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8.22万人(通城34.6万人,通山33.62万人),占总人口76%。农业人口中,有劳动力44.4万人(通城23.9万人,通山20.5万人),占农业人口65%。人均耕地面积约为0.6亩。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之一是外出务工。
2、农民外出务工情况。截止2008年底,两县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为26.1万人(通城约15万人,通山约11.08万万人),占农村劳动力58%,其中通城占63%。外出务工人员中,跨省就业18.5万人(通城9.8万人,通山8.7万人),占外出务工人员的71%。
3、农民工返乡情况。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春节前,两县经过调查统计,共有返乡农民工44520人(通城18120人,通山26400人),占跨省就业人员的24%。返乡农民工中,在年龄结构上,35岁以下有12470人,占28%,35岁以上有32050人,占72%;在文化程度上,初中及以下24930人,占56%,高中及中专17800人,占40%,大专以上1790人,占4%。;在“回流”区域上,从长三角、珠三角及沿海地区返乡的约有35700人,占80%。
4、农民工返乡原因。一是年龄偏大,加之上有老、下有小,家庭需要照顾;二是文化水平及技能技术偏低,不适应企业用工需求;三是务工地企业关闭停产、歇业而裁员;四是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务工地企业大幅减薪后,外出打工收入与内地就业收入差距缩小,想回乡谋职就业。
5、返乡农民工转移就业情况。截至今年3月底,两县返乡农民工已实现转移就业26620人,其中返回原务工地企业继续上班15972人,自发外出找工作6655人,就近就地转移5324人,目前仍未转移滞留在家17900人。滞留原因:一是等待时机,重新外出务工;二是暂时留在家里参加当地举办的职业技能培训,“充电”后再外出就业;三是希望通过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推介和县内重点项目建设提供的就业岗位,实现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四是有一部分人长期在外务工,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和生产经营管理技术,返乡创业;五是通过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扶持,从事农业生产。
二、促进返乡农民工就业的主要措施与作法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工作专班。
两县人民政府均成立了返乡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常委、分管劳动就业的常务副县长任组长,县政府办副主任任副组长,劳动保障、农业、民政、财政、税务、工商、建设、广电、扶贫办、工会、妇联、共青团、科技、司法、开发区等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通过层层落实目标责任,加强对返乡农民工工作的组织领导,县委、县政府“两办”于今年年初下发了《关于做好返乡农民工有关工作的通知》。明确各乡镇主要负责人是该乡镇农民工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对做好返乡农民工工作负直接责任。
(二)深入调查研究,制订应急预案。
一是认真组织调查摸底。根据鄂劳就[2008]71号文件要求,两县成立调查专班,深入到各乡镇,由乡镇牵头,行政村组为单位,逐户进行调查,按照返乡农民工姓名、性别、年龄、返乡时间、返乡原因、文化程度、家庭人口、人均收入、原就业地域和所属行业、重新就业及培训再培训愿望、联系电话等情况进行分类登记,逐级汇总,建立台帐,实行动态管理。同时将农民工回流和外出情况每半个月上报政府和有关部门,对发生的重大事情做到一事一报,为政府和有关部门做好农民工返乡工作提供决策依据。二是实行重点监控。他们派专人到车站和重点乡镇设立监测点,及时做好返乡农民工的调查、疏导、监控和分析工作,并及时上报监测情况,及时处理突发事件。人力资源市场派专人值班,密切注视劳动力供求情况,并实行周报和月报制度。三是储备就业岗位。经过实地考察,在辖区内选定了2—3家大中型企业作为应急情况的岗位储备基地,应对突发事件和做好特殊情况下的返乡农民工转移安置工作。
(三)加强就业服务,促进转移就业。
一是开展专项服务。县人力资源市场均设置了返乡农民工专门服务窗口,除春节长假外,每天都有专人值班接待。向社会承诺,免费即时为返乡农民工提供政策咨询、职业指导、求职登记、职业介绍、培训登记和参加劳动保障部门组织的各类培训。春节前,通城县连续在电视台播放发致返乡农民工的一封公开信,希望每名返乡农民工和县内有用工需求的企业主动到县人力资源市场和各乡镇、社区劳动保障服务站进行登记。
二是开展就业专项活动。春节前后,县劳动保障部门和就业机构针对返乡农民工精心组织开展“就业援助系列活动”、“春风行动系列活动”和“四送”活动,为返乡农民工“送岗位、送培训、送信心、送信息”。通过电视、电台、各类报纸、手机短信等发布招聘信息、培训信息,解读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发放“春风卡”,内容包括有关劳动就业方面的法律法规、求职指南、维权注意事项、培训信息和投诉举报电话等,使农民工就业前及时得到政策咨询、就业信息和职业介绍服务;就业后能获得职业培训和劳动维权服务。
三是举办专场招聘会。春节前后,两县各举办2场返乡农民工专场招聘会。将目标责任落实到乡镇,由乡镇组织辖区内返乡农民工进场应聘。招聘会期间,共有166家次(通城52家次,通山114家次)企业进场招聘,提供岗位18100个次,进场求职25000人次(通城12000人次,通山13000人次),其中返乡农民工17500人次。达成就业意向5174人(通城1974人,通山3200人),现场录用2884人。招聘会期间,通城县发放各类宣传资料25000份,为1893名返乡农民工办理了职业培训登记;通山县发放春风卡6500份。
四是促进回归创业。通过舆论引导和政策扶持,鼓励返乡农民工回归创业。通城县在用地、收费、信息、工商登记、纳税服务、小额贷款等方面给予特别优惠,推行联合审批,“一站式”服务。全县已有1455名有创业愿望者得到了相关职能部门的创业扶持和服务。大坪乡栗坪村返乡农民工李金刚于2008年底投资500多万元,创办了通城县新三汇养殖专业合作社,主营生猪和水产养殖、果树种植,加工销售等,常年安置农民工50人,季节性带动300多人就业。
通山县成立“创业指导服务中心”为返乡农民工提供项目开发、方案设计、风险评估、开业指导、融资服务、跟踪扶持等“一条龙”创业服务。引导和组织有创业愿望和创业能力的返乡农民工参加创业培训,支持鼓励他们创业。根据统计,截止3月底,该县返乡农民工成功创业98人,实现了由普通打工者向创业者的转变。经营主要企业类型:制造业11家,商业45家,服务业26家,种养殖业16家,带动其他人员实现就业432人,形成了以就业促创业、以创业带就业的格局。在创业培训和小额担保贷款的帮扶下,返乡青年舒进贤在新一中办起了照相业务,返乡农民吴刚回家乡利用闲置土地发展了养殖业。
(四)精心组织引导,开展特别职业培训。
去年10月份以来,两县通过开展特别职业培训,已免费培训返乡农民工4315人,其中通城培训2000人,通山培训2315人。
一是整合培训资源。由县政府出面协调,将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阳光工程、星火科技培训、雨露计划等培训资源和培训补贴资金进行整合,紧紧围绕返乡农民工来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围绕人力资源市场用工需求和提升返乡农民工技能技术来开展培训,围绕自主创业来开展培训。
二是加强舆论引导。通城县在春节期间通过电视台连续播放返乡农民工培训公告,发放10000份致返乡农民工的一封公开信,组织11家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到全县各乡镇巡回开展返乡农民工培训宣传和报名登记。通山县通过发放“春风卡”及电视、报纸等发布特别职业培训信息,引导和鼓励返乡农民工参加免费培训。
三是根据县情开展培训。他们根据本地农业产业特点、地方资源优势、项目建设用工需求等,开展了水果种植、苗木栽培、牲畜和水产品养殖等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开展了大理石、钒矿、硅石、煤炭等矿产品的生产加工培训;开展了导游、营业员、服务员、美容美发、足疗火疗等服务培训;开展了挖掘机操作、农业机械驾驶、建筑工匠等培训。
四是送培训下乡。为了方便返乡农民工培训,并节省交通费和生活费,通山县推行流动办班,送培训下乡。春节后,先后在大路乡宾兴会村、余长畈村,大畈镇板桥村,慈口乡等地组织169人参加计算机应用培训。通城县就业训练中心与大坪乡政府联合,就地组织124名返乡农民工参加电动缝纫、服装裁减、美容美发培训。
三、当前城乡就业呈现的新特点
一是各级党委政府重视力度越来越大。各级党委政府站在关注民生的高度,将城乡就业工作纳入了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关心和支持。特别是去年10月份以来,国务院及各级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和电视电话会议,研究积极应对农民工“返乡潮”的政策和措施,部署安排促进返乡农民工转移就业工作。
二是政策扶持范围越来越大。从98年开始,中央和国务院及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优惠扶持政策。长期以来,这些政策不断修改完善,扶持项目和内容已延伸到自谋职业、灵活就业、自主创业、岗位补贴、社保补贴、职介补贴、培训补贴、小额担保贷款等,扶持范围从下岗失业人员扩大到了大中专毕业生、城乡就业困难群体、有创业愿望的城乡劳动者和农村劳动力。
三是资金支持力度越来越大。中央转移支付下拨的就业专项资金和地方财政筹措的就业专项资金都在逐年增加,岗位补贴、社保补贴、培训补贴等补贴标准逐年提高。
四是就业服务体系越来越健全。目前,全市乡镇、街道、社区均建立了劳动保障和就业服务站所,同时鼓励发展民办职业中介组织,以县以上人力资源市场为中心,以基层劳动保障和就业服务为平台,以民办职业中介机构为补充的就业服务体系已经形成,就业服务更加贴近基层、贴近民众。
五是就业服务质量越来越好。全市7个县以上人力资源市场服务设备设施不断完善。目前,除通城、咸安外,市直及其他县市全部配备了大型电子信息发布屏。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全部免费为城乡劳动者和企业提供即时招聘洽谈服务和“一站式”就业服务。
六是举办招聘洽谈服务的规格越来越高。过去的招聘洽谈会是由就业服务机构举办,规模较小。现在大型专场招聘洽谈会都是由政府主办,就业服务机构承办,且规模越来越大。
七是招聘会上应聘人员越来越多。2008年以来,市直及各县市举办的招聘会,进场应聘者少则上千多人,多则几万人。今年2月9日,由市政府主办、市和咸安区劳动保障局承办的返乡农民工大型招聘会上,进场求职人员达到3.2万人之多。
八是招聘会上进场企业越来越多,且都能招聘到所需要的工人。单场招聘会进场企业最多时达到265家。
四、返乡农民工转移就业面临的问题
1、返乡农民工创业政策扶持力度不够。一是认识上存在偏差。认为返乡农民工创业规模小、缴税少,发展慢,只能解决他们自己就业增收的问题,对区域经济发展、财政增收作用不大。二是扶持政策有待进一步落实。目前,地方政府在对招商引资方面,给予外商大力优惠政策或配套服务,与之相比,对农民工返乡创业却缺乏相关的优惠政策和多项服务措施。虽然各地区工商、税务等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扶持返乡农民工创业的优惠政策,但相关的配套服务机制尚未健全,还有待进一步建立完善。
2、用人单位招聘条件过高,适合返乡农民工的岗位不多。一是现有很多企业用工要求过高,盲目提高招聘条件,设置招工门槛;二是有部分企业用工不规范,想招就招,想辞就辞,不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不为员工办理社会保险手续,使务工者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三是农民工岗位工资偏低,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差,对返乡农民工来说没有吸引力。
3、返乡农民工创业融资困难。返乡农民工大多数家庭困难,属于弱势群体,自有创业资金不足,创业急需得到金融部门的信贷支持,但由于受制于农村抵押担保财产范围所限,借贷困难。目前,农村住宅、土地不能作为抵押,除住宅、土地外,农民工基本没有其他财产可以作为抵押。又苦于无法找到合适的担保人。小额担保贷款仅是“杯水车薪”,加上手续繁琐,使返乡农民工再次创业压力大增,以至很多好的创业项目“流产”。
4、返乡农民工素质有待提高。返乡农民工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年龄偏大,劳动技能不高,在外务工时没有得到继续教育和技能培训,苦于自身素质不高,没有一技之长,失业后再就业相对困难。同时,大多数返乡农民工对自身素质提高缺乏足够的认识,对相关部门组织的培训工作消极对待,使自身素质和技能不能及时得到提高,再就业信心不足,对再就业前景不看好,存在盲目外出现象。
五、对返乡农民工就业工作的建议和意见
1、加大政府重视力度。在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做好当前农民工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8]130号精神的同时,按照省委、省政府下发的《关于大力实施回归创业工程的意见》和《关于做好推动创业促进就业工作的通知》要求,结合咸宁实际,出台咸宁市有关农民工转移就业、定点培训、创业以及为企业减负减压的配套政策。
2、加强政策扶持力度。一是提供优惠扶持政策。在政策许可范围内,对返乡创业的农民工在项目立项、土地使用、审批发证、登记注册、资金借贷、税费减免等方面给予优惠。二是提供优质服务。为返乡农民工创业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坚持“政府促进、市场引导、自主创业”的原则,通过创业带动动更多的人就业,放宽市场准入和经营场所的限制。三是广开农民工就业门路。积极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扩大内需、减轻企业负担、促进经济增长、发展经济的各项战略决策和政策措施,在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招商引资步伐和结构调整中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3、落实资金政策,强化监督检查。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加强与财政等相关部门的协调,对实施特别培训计划所需就业补贴资金给予保证。加强对培训和转移过程的监督检查,做到全过程督办,发现问题及时改正处理。规范职业培训和就业补贴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提高补贴资金使用的安全性、实效性。要建立培训、就业台帐,便于跟踪管理服务。
4、加强对困难企业裁员的指导和管理。劳动保障部门及其他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困难企业裁员的指导、监督和服务工作,规范困难企业裁员行为,切实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指导、督促目前因生产经营困难需要裁员的企业依法制定裁员方案,加强对企业裁员规模的调查,避免将职工集中推向社会。对于困难企业各项保险金的交纳可采取缓、降的方式为企业减负减压,尽量使企业不裁员、少裁员。
5、加强输出输入工作,引导农民工有序流动。在“春风行动”专项活动结束以后,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切实做好滞留返乡农民工和新成长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工作,要继续开展“四送”活动,在做好政策咨询、职业指导、职业介绍、转业转岗培训等就业服务的基础上,积极举办农民工专场招聘会,大力开展送岗活动,加强劳务协作,采取内外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农民工按需有序流动。
6、完善融资支持机制,满足创业者资金需求。一是扩大小额担保贷款扶持范围,提高贷款额度,简化手续;二是进一步改善融资环境,通过创建信用社区、互保贷款等方式,满足劳动者创业融资需求,对于能够按期还贷、生产经营状况较好和信誉较好的创业者,可尽量满足他们的资金需求;三是加大资金扶持力度,中央、省财政用于扶持地方发展、扶贫、支农等资金,咸宁地方财政用于扶持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资金,应向创业者倾斜,可计划建立创业发展基金,专门为创业者提供除小额担保贷款以外的,便捷融资服务和无偿资金支持。
7、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严厉打击非法职业中介。按照《关于开展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专项行动的通知》(鄂劳社发[2009]10号文件)要求,各级劳动保障、人事、公安、工商要紧密配合、相互协调,进一步加强劳动保障执法力度,杜绝各种侵害农民工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开展人力资源市场清理整顿工作,严厉打击和取缔非法职业中介,及时查处和纠正以职业中介为名欺诈、骗取求职者钱财等违法违规行为,组织开展“合法信用职业中介”评定,并向社会公开服务内容和举报电话,不断规范人力资源市场和用工行为,为农民工和失业人员提供优质可信的就业服务。
咸宁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任 免 名 单
(2009年4月29日咸宁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
决定任命:
王继成为咸宁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
汪凡非为咸宁市交通局局长。
任命:
梁东安为咸宁市人大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主任;
吴亚成为咸宁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委员;
黎柱才为咸宁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委员;
郭恒武为咸宁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城乡建设与环境资源保护委员会委员;
吴裕忠为咸宁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二庭副庭长、审判员;
程金文为咸宁市中级人民法院审判监督庭副庭长;
邓佛围为咸宁市人民检察院检察员;
决定免去:
叶振华的咸宁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职务;
马 达的咸宁市交通局局长职务。
免去:
吴亚成的咸宁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职务;
黎柱才的咸宁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职务;
郭恒武的咸宁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城乡建设与环境资源保护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职务;
陈建林的咸宁市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职务;
王茂贵的咸宁市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职务;
廖享完的咸宁市中级人民法院审判监督庭庭长、审判委员会委员职务;
汤运强的咸宁市中级人民法院审判员职务;
毛德华的咸宁市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检察委员会委员职务;
孙大桥的咸宁市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委员职务;
朱希辉的咸宁市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委员、检察员职务。
供 职 发 言
王继成
(2008年4月28日)
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是负责全市民生工作的一个重要部门,这次市委安排我到这个部门主持工作,这是组织上对我的信任,我深感责任重大。借此机会,我向市人大常委会作出如下承诺:
第一,加强理论学习,提高工作本领。长期以来,我主要是从事“三农”工作,现在转岗到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工作,肯定有一个适应的过程,要做好这项新的工作,务必加强学习,尤其是要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学习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学习社会保障方面的业务知识,不断增强理论功底、政策水平和工作本领,争取在较短时间内成为行家里手,努力开拓创新,不断开创我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的新局面。
第二,坚持依法行政,自觉接受监督。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担负着《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等法律的实施工作,执法责任重大。作为该部门的主要负责人,我将认真组织法律知识宣传,带头落实执法责任制,提高执法水平,依法行使职权,努力把社会保障工作纳入规范化轨道。坚持把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有机地结合起来,自觉与市委、市政府保持高度一致,虚心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特别是对人大及其常委会作出的决议决定,坚决地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对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中的重大事项,主动提请人大及其常委会议审定;定期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汇报工作,积极配合人大代表视察、检查和评议活动,认真听取和采纳人大代表的建议意见,及时处理人大及其常委会交办的议案,通过办理代表建议和人民群众来信来访,更好地改进部门工作。
第三,把握民生之本,认真履行职责。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事关民生大计,也是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义不容辞的职责,作为主要负责同志,我将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扎扎实实地做好本职工作。一是围绕就业这个中心做好工作,切实帮助企业减轻负担,通过保企业来保岗位,通过稳定劳动关系来稳定就业。二是坚持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这个目标不动摇,切实做好扩面征缴和确保发放工作。三是按照统筹城乡、覆盖全面的要求,进一步抓好新型农保试点、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农民工养老保险等方面的工作。四是认真做好“新医改”工作,确保三年内城镇居民医保覆盖面达到90%,努力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五是强化基金监督管理,努力实现基金的安全完整和保值增值。总之,通过落实上述几个方面的措施,努力发挥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全局、服务发展、服务民生的作用,促进全市就业形势不断好转和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
第四,加强系统建设,力创优质服务。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天天与企业、与参保人员打交道,既是窗口单位,又是服务行业,其态度优劣、效能高低、工作好坏直接关系到部门形象。为此,我将采取以下措施,大力推进系统建设,不断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一是加强能力建设,着力解放思想,提高干部素质;二是加强基础建设,扎实推进人力资源市场、金保工程、老年公寓、农村劳动力跨区域转移实训基地等项目建设。三是加强作风建设,牢固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意识,加大内控管理,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四是加强廉政建设,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坚持廉洁自律,务实为民,以实际行动和卓有成效的工作报答市人大常委会的信任和关怀!
谢谢大家!
供 职 发 言
汪凡非
(2009年4月28日)
根据市委的安排,组织上把我从市扶贫办调到交通局工作,提名我为局长候选人。今天,我在市人大常委会这个庄严而神圣的地方,接受各位组成人员对我任职的审议。说实话,此时此刻,我心里有一种沉甸甸的感觉,组织上把我调到这么一个重要的岗位上工作,让我能有机会为咸宁的交通事业尽自己的微薄之力,深感使命光荣,十分荣幸。同时,我更感到自己肩负的担子沉重、责任重大。唯有努力工作,以回报组织和人民对我的关心、培养、教育和信任。
借此机会,我向市人大常委会表个态。如果今天的常委会通过了对我的任命,我将不负重托,不辱使命,切实担当责任,忠实履行职责,始终做到“五个坚持”:
一、坚持勤奋学习,提高素质。面对新形势、新使命和新岗位,只有倍加努力地学习,不断增长才干,才能不负人民的期望和重托。在新的岗位上,我将更加努力地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断提高理论素养和政策水平;更加努力地学习法律法规和履行岗位职责所需要的业务知识,不断提高业务工作能力和依法行政水平;更加努力地学习领导科学和老领导、班子成员、基层骨干的好思想、好作风、好经验,不断提高科学决策能力和领导水平,用新的知识、新的思维和新的方法打开工作新局面,作出新贡献。
二、坚持带好班子,管好队伍。搞好班子的团结,是我们做好工作的重要保证。我一定坚持以大局为重,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做到襟怀坦荡,真诚团结,和谐共事,作好当家人,带好一班人,尤其是在干部任用、重大项目决策、大额资金开支等重大问题处理上,坚持党组集体讨论决定,严格按程序办事。在领导班子创造一种互相尊重、互相支持、互相理解、互相爱护的氛围,充分发挥班子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同时,要针对交通系统部门多、职能多、人员多、项目多的实际,加强干部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坚持“以制度规范干部行为,以机制激励干部干事”,大力营造“学习团结、干事创业、勤政为民、廉洁奉公”的氛围,努力打造“学习型、服务型、高效型、责任型、廉洁型”的交通队伍。
三、坚持立足本职,忠实履职。我将紧紧围绕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确定的工作思路、目标和任务,抓大事,谋全局。工作中,发扬实干苦干的精神,更多地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调查研究,解决问题,实实在在为基层和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同时,要花大力气,加强与上级主管部门的沟通和联系,积极向上多争项目,多引资金,以项目为龙头,带动咸宁交通的跨越发展,为咸宁交通建设事业尽职尽责,为建设鄂南经济强市尽心尽力。我将按照大办交通,办大交通,办好交通,“打造一枢纽、强化三主轴、架构五联接”的思路,建设咸宁综合交通体系,争取通过三到五年的努力,形成“市内30分钟、武汉1小时、圈内2小时”的交通圈,早日把咸宁建设成为鄂湘赣三省交界之地的交通枢纽。
四、坚持依法行政,接受监督。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坚持贯彻执行、带头严格遵守国家颁布的各项法律法规,坚持依法行政,用法律法规规范自己的行为,把学法、执法、用法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同时,自觉贯彻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配合协助人大代表和人大常委会搞好执法检查、视察和调查等工作,虚心接受人大代表的批评、意见和建议,自觉接受人大常委会和人民群众的监督。正确对待和行使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勤勤恳恳为人民服务,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真正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
五、坚持严于律己,廉洁从政。我将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切实做到不以权谋私,时时处处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坚持严以律己,以身作则,遵纪守法,克己奉公,严格遵守廉洁从政的各项规定,从严检点,从高要求;要求别人做到的事,自己带头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事,自己带头不做。清清白白从政、堂堂正正做人,树立领导干部应有的人格风范和公仆形象。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非建设性开支,把有限财力最大限度地用于交通事业的发展。做人民群众得实惠的事、经得起历史考验的事,决不辜负组织和人民群众对交通事业的期望。
各位领导、各位委员,我将铭记今天,以这次提名为起点、为鞭策、为动力,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努力地学习,更加勤奋地工作,忠实履行诺言。如果今天的常委会没有通过对我的任命,说明还存在一定欠缺和不足。我将尊重大家的权利和选择,服从组织决定和安排,不断改造自己,不断提高自己,以加倍的工作争取大家对我的信任和支持。
谢谢大家!
余 泗 林 同 志
在市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上的讲话
(2009年4月29日)
各位委员、同志们:
市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本次会议的各项议程已全部进行完毕。
本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市人民政府关于融入武汉城市圈和推进“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情况的报告。常委会组成人员认为,我市抓住武汉城市圈获批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机遇,大力推进我市融入武汉城市圈和“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工作,前一阶段工作进展顺利,并已取得初步成效。同时认为,融入武汉城市圈和“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是一项重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将对促进咸宁又好又快发展,建设鄂南经济强市,实现湖北在中部地区率先崛起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后一阶段任务十分艰巨,需要举全市之力,克难奋进,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为此,要求市人民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把国家战略和我市实际结合起来,把改革试验和促进发展结合起来,把改革创新和依法行政结合起来;要组织和动员全市人民献计献策;要突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强力推进融入武汉城市圈和“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方案和专项规划的落实,为把咸宁率先建设成为“两型”社会建设的试验区,为把咸宁打造成“洁清能源基地、高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休闲观光旅游基地、现代农业示范和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现代商贸物流基地、生态宜居生活之都”而努力奋斗!关于常委会组成人员提出的审议意见,会后,将由常委会办事机构综合整理形成专题审议意见,由主任会议审定,并以常委会文件印发给市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要求市政府及有关部门认真研究处理。
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代表市政府所作的关于全市返乡农民工就业安置工作情况的报告。常委会组成人员认为,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返乡农民工就业安置工作,主要领导亲自深入实际,调查摸底,掌握情况,研究对策;市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主动采取措施,积极应对,为多渠道、多形式安置返乡农民工就业做了大量工作,所取得的成绩应给予充分肯定。同时,针对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新情况,建议市政府及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切实加强领导,认真做好就业安置工作。一要确保经济发展,减少企业裁员,实现稳定就业;二要抓住国家加大投资的机遇,开发工作岗位,扩大就业,把失业返乡农民工中的特困人员纳入就业援助范围;三要重点加强创业培训和技能培训,以培训促进就业;四要健全就业和再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对农民工的就业指导、职业介绍和专场招聘、就业信息服务,推动就业;五要制定创业政策、优化创业环境,把促进创业带动就业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六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城镇建设,以农业产业化和服务业吸纳就业,使农村劳动力实现就近就地转移。
本次会议还审议通过了有关人事任免事项,在此,我代表市人大常委会,向所有获得任命的同志表示衷心的祝贺!同时,也希望被任命人员不辱使命,认真履行法定职责,切实履行承诺,扎实工作,为加快建设鄂南经济强市、推动咸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咸宁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第十一次会议出席、请假人员名单
出席:
余泗林 林永生 陈鸿驰 陈 瑜(女) 边一山
彭方全 马跃进 王义松 邓明辉 毕道丽(女)
刘炳文 刘秋芬(女) 苏惠林 李涵德 吴亚成
吴金池 余华英(女) 罗建明 周明生 柯美耀
胡新华 赵立龙 钟劲松 侯 春 饶明富
殷德才 郭恒武 龚信升 梁世友 梁东安
董思宁 熊正团 黎柱才
请假:
黄楚平 陈 剑(女) 周和平 胡世宝 袁亚俊
解新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