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市人民政府网站 | 咸宁市人大信息网 | 咸宁新闻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今天是:
咸宁市人大信息网欢迎您!
站内搜索:
机构设置
友情链接
首页 >> 机构设置 >> 县市区人大 >> 赤壁市人大 >> 正文
建设“山水林田湖”是生命共同体的必然选择
http://xnrd.xianning.gov.cn  上传时间: 17-06-27
 

——重庆贵阳湿地公园建设情况考察报告

 

51621日,市人大常委会考察组远赴渝、黔两省(市),对重庆开州汉丰湖、渝中彩云湖、贵阳花溪国家湿地公园的规划、建设、管理和保护情况进行专题考察。主要学习饮用水源地湿地公园先进的建设管理经验,借鉴其科学的管理模式和方法,提高陆水湖湿地公园管理水平,为我市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绿色崛起提供必要的生态保障。现将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考察地湿地公园建设情况

汉丰湖国家湿地公园  位于重庆市开州区。因三峡工程建设,重庆市在澎溪河下游修建了一座水位调节坝,从而形成一个水域面积为14.8平方公里的人工湖,是开州城区50万人的饮用水源地。

湿地公园根据“打好生态牌,建设汉丰湖”的战略设想,规划了以汉丰湖为核心的库岸治理、滨湖公园、环湖路网、环湖经济圈、环湖生态屏障五个圈层。公园水库湿地特征显著,湿地资源丰富,湿地形态自然,植被景观秀丽,是我国库塘型湿地的典型代表,具有较高的观赏和科研价值。

根据湿地水位变化,汉丰湖合理利用湿地资源,大力开展湿地保护与利用的大胆探索与创新,在175米以上区域实施了环汉丰湖高效绿化工程和滨湖园林景观工程,在150米以下的区域采取自然封育。建设了乌杨坝湿地生态岛休闲游憩功能区和芙蓉坝湿地生态产业观光体验功能区。运用消落带基塘工程、林泽工程、鸟类生境工程、生态浮床工程等四大技术体系,进行湿地农业试验示范,综合治理湿地消落带,保护了汉丰湖水质安全及水生动植物、水鸟、消落带新生湿地生境,优化了湿地公园的生态环境和多样化湿地景观。

开州区结合湿地建设与保护,大力发展了湿地农业、湿地人居环境产业、湿地产品加工业、湿地花卉苗木产业、湿地环保产业、湿地创意文化产业、湿地生态旅游产业,逐步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和效益的湿地产业集群。

科普宣教是汉丰湖建设的另一大亮点。公园宣教中心占地面积三千平方米,囊括了自然界湿地的所有景观元素,将湿地的整体概念、恢复手段、文化创意元素进行多维度的整合创新,形成一个室内、室外、屋顶、墙面与周围环境合二为一的整体空间。室外展示单元分为屋顶花园、生物塘、植物墙、3D彩绘等多种景观。“蜻蜓塘”、“青蛙塘”、“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等一个个湿地景观惟妙惟肖。室内分为地球之肾、生命摇篮、湿地恢复与利用等5个展区,以声、光、电高科技为手段生动形象地介绍湿地的相关知识。展馆还以文字、图片、实物、幻灯、录相、光盘多媒体等多种形式,详细展示了湿地公园的“生境园”(孕育多样的生物群体)、“缓冲器”(减少自然力对湖泊、河流的侵蚀和破坏)、“物资库”(为人类提供多样产品)、“运输机”(输送营养物质)、“净化器”(净化水体)、“空调器”(增加空气温度,调节气温,降低大气含沙等)六大功能,极大提升了科普宣教效果。

开州新城是因汉丰湖而形成的一座大气磅礴,“城在山中、湖在城中、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灵动水城。身处其境,一个完整的“四川盆地”浓缩在眼前。公园南岸的滨湖园林景观带犹如镶嵌在天边的彩条,远远望去,青翠欲滴。北岸林泽地带及湿地多塘系统,如同散落在银盘的翡翠,将汉丰湖点缀得分外迷人。“盆底”——湖面波光荡漾,清澈透底。消落带上的荷叶、蒲草等茂盛的水草植物让人情不自禁地想起“蒲草千里,圻上故垒”的江南春天。暮春时节,水还带丝凉意,可湖面早就成了鸟儿的天堂。或三五一群,或六七一队,或成百上千一团。白的、灰的、黑的…….,有时潜入水中,有时冲上天空,尽情地在这里嬉戏。岸上,四千余米的游客步道行人如织,八千平方米的大型游乐园、四千多平方米的人工沙滩、近六千平方米的天然游泳场上熙熙攘攘。夜晚的公园广场上,伴随着悠扬的节奏,市民翩翩起舞。柔和的广场灯光下,三五一簇,吹拉弹唱;或两人对决,时而持拍攻击,时而“仰手接飞猱”。充满“明清风雨廊桥”古建筑装饰风格的水位调节坝,以书、画、诗、词、赋、联等文化表现形式,彰显开州厚重人文,为探索我国水利工程与景观工程结合做出了成功的尝试,实现与汉丰湖相映生辉的旅游景观效应。

开州区、汉丰湖先后被评为“全国湿地先进县”、“ 全国重点建设的国家湿地公园”。消落带治理工作获重庆市政府专报通报表扬,被《中国日报》、《人民日报》专题报道,汉丰湖荣获首批重庆市“最美森林氧吧”称号。201512月,国家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林业工作会议专程安排到汉丰湖国家湿地公园现场考察,代表对湿地公园建设给予高度评价。

彩云湖国家湿地公园  位于渝中九龙坡区。由桃花溪上游人工修建的彩云湖、桃花溪部分河段和以净化城市生活污水为目的的人工湿地组成的人工复合湿地生态系统,规划总面积83.1公顷,其中湿地面积26.94公顷,属人工湿地类型,设五个相对独立又互相衔接的功能区:生态景观区、九龙坝文化休闲景观区、运动休闲区、滨水景观区、湿地生态示范区。公园的建设围绕“生态、湿地、健身、休闲、游憩”五大主题,体现了人文精神和绿色环保理念,较好地发挥了净化城市生活污水的功能。是我国湿地公园建设中的一个亮点。

花溪国家湿地公园 地处长江、珠江分水岭地带,是贵阳市城市饮用水的主要供应地。公园由保护区和休闲区两部分组成。保护区为水源涵养区,严格控制人类活动,适当建立隐蔽场所供人们观赏湿地风光;休闲区为人们游憩场所,以兼顾湿地公园在保护和休闲两方面的功能。该公园内湿地类型丰富多样,民俗文化丰厚浓郁,人文资源特色鲜明。绿地、林地、农田、城市、乡村等各类生态系统融合共生,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景观。近几年来,贵阳市按照“水清、岸绿、景美”原则,坚持“重在保护、生态优先、合理利用、良性发展”的宗旨建设、管理,着力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特性、功能性和多样性。公园免费对外开放,是生态旅游和休闲的理想胜地,也是展现贵阳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目前,花溪湿地公园已逐渐成为了贵阳市旅游业发展的“强心剂”。

二、几点启示

考察期间,考察组深切感受到三大湿地公园作为城市的生态名片,其规划上的大气魄、建设上的大手笔、品质上的大提升、民生上的大体现和经营上的大赢家五大特色充分展示了湿地生态与城市文明有机统一和完美融合,蕴含的大生态理念给人无限的启发与深思。

建设湿地生态已成促进社会发展新趋势。湿地保护与开发利用,在生态学上是一对矛盾的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密集的人口和建筑密度,必然会造成环境被污染、湿地被挤占,破坏湿地内循环系统。实践证明,单纯发展物质文明,对精神文明及生态文明建设就会造成致命的硬伤。在考察中,我们发现,当地社会普遍对湿地的认知及对其生态功能的认可已经达到客观、理性的高度。湿地建设是一项长期事业,不能一蹴而就,只有不断探索和找准湿地保护与利用的有效结合点,着眼长远,科学规划,优化建设,突出湿地公园的功能来定位,湿地同样可以发挥巨大的经济及社会效益。

建设湿地生态是城市发展的“催化剂”。生态是生存环境,也是发展环境,是一个城市的生产力、竞争力和生命力。城市周边湿地公园的建设,不仅仅是单纯的公园景观或完善城市生态功能,更体现了一个城市的形象,展现着城市内在的魅力。湿地生态建设与催生城市新兴产业、提升城市文明水平紧紧相连。水如同一个城市的灵魂和血脉,依托水面建设的湿地公园更是提升城市品位、乳化新兴产业、拉动城市规划建设再上新台阶的“催化剂”。

建设湿地生态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在现代社会,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进步,人居环境质量却在逐年下降,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已普遍成为当前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共识和人类社会的共同需求,也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新趋势。经验告诉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一定要未雨绸缪,着眼长远,跳出“先污染后治理”的观念误区,率先迈开生态文明建设的步履。否则破坏之后再治理,投入的资金必然是短期效益的数倍。

“我们要认识到,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作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时阐述了他的生态理念。赤壁市委也提出了“转型升级、绿色崛起”的思路,这是赤壁市扬长避短、在未来发展中赢得先机的准确定位。“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必须处理好生态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湿地蕴含着巨大的生态价值,通常是一般生态环境的730倍。城市周边的湿地,不仅对改善城市环境有着难以估量的价值,更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潜在资源。湿地的保护与开发,可以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培育环保产业、绿色加工产业、生物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休闲旅游业及物流商贸等新兴产业,带动产业结构和增长方式的调整。抓生态建设就是抓项目建设,抓湿地公园建设就是拉动城市建设。建设、管理、保护好陆水湖湿地,是落实习总书记生态理念的必然选择。

三、我市湿地公园建设的相关建议

陆水湖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开发,我们认为,应该坚持“生态优先、科学修复、适度开发、合理利用”的原则,主要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1、科学编制规划。以现有规划为基础,加强与赤壁市城市发展、陆水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等衔接,修订陆水湖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及控制性详规,构建安全可靠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旱涝无忧的水资源保障体系、实效便捷的综合旅游交通体系、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的生态产业体系,将陆水湖湿地打造成我市标志性生态景观。

一是精准定位。站在“长江大保护”的高度,立足“改善生态、关爱自然”这一主题,融汇“民生湿地、城市水韵湿地”理念,充分考虑城郊湿地的地理特征,在原有功能区划分的基础上,加强和优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打造融“湿地保护、生态教育、休闲旅游、环保产业培育”于一体的生态示范区。

重视全流域的规划。在下游“一河两岸”景观规划中重点突出特色广场建设,少建住宅高楼,使整个陆水流域景观相辅相成、相互支撑、相得益彰、相映成趣。

二是环保为先。坚持在维持湿地原貌的基础上进行部分修复,在最少干预原生态的基础上进行适当开发,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综合考虑防洪抗旱、生态保护、公路交通、产业发展、旅游休闲等多种元素,兼顾文化、科普、休闲娱乐等多种功能。特别是要严格控制项目准入,建立生态倒逼机制,严禁乱建住房、乱排污水、乱倒垃圾等行为,建设环湖生态保护林带,将陆水湖作为备用水源地进行水质监管。坚持以环境容量倒推开发量,将所有修复、开发工程全部控制在湿地生态环境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

三是完善功能。将湿地公园规划为湿地保育区、恢复重建区、利用休闲区、管理服务区和科普宣教展示区等进行开发,既要保护水生植物的多样性,又要为鸟类、两栖类、爬行类动物留有足够的栖息地,还要满足广大游客的观光旅游需求。各功能区要相对独立、减少干扰,同时通过水道、自行车道、游道等相互连接、互为补充,真正做到集保护、科教、观赏、游玩于一园。

2、加强统筹协调。陆水湖湿地的建设和保护涉及陆管局、管委会、湿地公园管理处、林业、农业、水利、水产、住建、国土、环保、旅游等多家部门,涵盖社会多个领域,务必将管理水平的优化建设始终贯穿于湿地工作的全过程。

 一是多部门联动。在陆水湖综合整治领导小组的统一指挥和领导下,集中各相关职能单位的力量,建设一支常态化的陆水湖巡护队伍,开展湖区巡查巡护工作,坚决严厉打击陆水湖区采沙、养殖、违建、排污等实际问题,确保陆水湖区的湿地生态环境安全。要积极争取咸宁市的支持,尽快出台《陆水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

二是整合可用资金。充分利用各部门围绕陆水湖环境保护所争取的项目资金,合理整合相关建设内容,有效开展工程建设。在加大地方政府投入的同时,积极鼓励社会资本进入,采取市场运作模式,开展生态旅游、森林康养等项目建设。

三是加强科技培训。与国内相关科研机构、湿地专家建立联系,通过技术交流、合作等形式,培养湿地工作技术人员,充分学习和利用国内外先进技术,为湿地公园的生态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四是引导公众参与。建设集科普宣教、科研监测于一体的湿地公园科普宣教和科研监测中心,多形式开展科普宣教活动。同时,建设开放型湿地生态科研平台,吸引国内外湿地生态科研人员加盟和指导陆水湖湿地生态保护与建设,将陆水湖国家湿地公园建设成为具有鲜明特色的华中地区的大型库塘型湿地科研科普基地。

3、开展生态修复。实施“退耕还林、退耕还湖”,扩大生态公益林面积、区划天然林保护范围,发展生态林地、生态村庄和滨湖缓冲带,划定湿地植被封育区,加强河漫滩、冲积洲、岛屿等有自然湿地植被分布区域的原生湿地植被保护。构筑多层次立体生态保护体系,杜绝采伐、采挖、放牧、割草、采沙、取土等一切不利于湿地植被生长繁育和湿地面积退化的人为活动。通过湿地植被的自然繁衍,促进种群更新和扩大湿地植被面积。

要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宜林则林,宜湿则湿。要充分运用生态智慧的成果,借鉴和应用国内库塘型湿地修复治理的先进方法,在芳世湾等地段的河漫滩、冲积洲、岛屿等湿地消落带区域,栽种根系发达、去污能力、抗逆能力强、易管理、有景观效果的乡土湿地物种,如河柳、芦苇、南荻、蒲草等;在双丘、红林山、陆水林场等水流平缓、水位落差小的湖湾、湖汊等区域,栽种浮水、浮叶植物和沉水植物,如芡实、莲、苦草、黑藻、眼子菜等;在陆水漂浮物拦截装置处等水深且水位变化大的区域,采用人工浮岛或浮床技术,利用植物吸附原理,建设生态浮岛。这些人工措施不仅可以达到净化水质、改善水环境的目的,同时,可营造舒适怡人的湿地生物景观。

4、合理有序开发。注重体现自然、人文理念,体现朴素自然、简洁直白的风格,少改造,多保留;少建设,多修复;少人工,多自然。

项目建设要立足生态实际需求,不可盲目建设或重复建设,同时要突出重点,注重实效。重点在陆水湖北岸,以丰财山、尖峰山、紫藤谷和陆水林场为主线,集中打造以森林生态旅游、森林康养、城市湖景观光和科普宣教为一体的森林生态旅游休闲区;在南岸,打造芳世湾陆水河故道湿地生态风光区、雪峰山森林游憩区和郊野一条街及相邻生态渔村为一体的湿地景观走廊,以农耕文化、渔业文化为主轴,充分展示赤壁特色。实效就是对整个湖区进行保护性开发。结合自然山势、水势、地势,适当建设水上游路,建设亲水平台、自行车道、步行栈道,缀以小桥凉亭,打造养眼怡人的山水画卷、湿地美景;融合人文景观、历史遗存、村居民落,规划好旅游线路。这些生态旅游区的建成,将与赤壁风景名胜区、茶马古道遥相呼应,优势互补,极大地丰富赤壁大生态旅游内涵,让广大市民分享生态红利,提升生活品质。

同时,通过不断增强湿地公园的吸引力,带动湿地农业、湿地产品加工业、湿地花花卉苗木产业、环保产业、创意文化产业等共同发展,形成产业规模。

 (赤壁市人大常委会考察组)


版权所有:咸宁市人大常委会 联系电话:0715-8126251 传真:0715-8126251
电子信箱:xnrdwz@sina.com 投稿信箱:xnrdwz@sina.com
维护制作:咸宁新闻网 鄂ICP备1201439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