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市绿态果业专业合作社创建情况的调查
彭和平
【摘要】赤壁市余家桥乡农民与成都市龙泉驿区柏合镇农民共同出资,组建合作社,开发建成万亩标准化优质水果生产基地,既增加了农民收入,又改变了本乡的产业结构。一个乡的农民与外省市一个乡的农民合作,赤壁市绿态果业专业合作社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赤壁市绿态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位于湖北省赤壁市余家桥乡,于2007年由余家桥乡农民与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柏合镇农民共同出资创建。合作社成立短短几年,已建立绿色休闲标准果园1.2万亩,加入合作社农户达460户,水果基地已基本形成了路成行、沟成网、地成方、树成排的优化布局,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逐步显现,正朝着 “咸宁市最大的优质水果基地”、“湖北省农村示范专业合作组织”、“华中地区知名生态观光农业公园”、“跨省整合生产要素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目标迈进。余家桥乡以绿态果业专业合作社为龙头示范,坚持开发山地资源,引导农民走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产业化开发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大力发展水果业,建设水果大基地,已成为咸宁乃至湖北名副其实的水果之“乡”、生态旅游观光示范乡。
一、合作背景
余家桥乡地处赤壁市西南黄盖湖之滨,与湖南临湘市隔湖相望,是赤壁市建制较晚的一个偏远乡镇,属丘陵湖区,远离市区和交通主干道,地理位置较偏僻,人口居住比较分散,全乡16766人,分住在9个行政村和1个街道委员会的65个村(居)民小组。该乡无工业企业,第三产业也极落后,有的只是农业资源,是典型的纯农业乡。境内有低丘岗地7.6万亩,地势平缓,平均坡度10度左右,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30米,土壤肥沃(PH值5.2左右),黄盖湖12万亩水面环抱全乡,小气候十分明显。据县市专家考证,该地十分适宜大面积种植水果,具备建设现代特色农业板块经济的天然条件。另外,余家桥乡劳动力多,加之相当部分的外出农民工也有强烈的回乡创业意愿,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为水果开发提供了重要保障。
2007年咸宁市政府组织全市各乡镇党委书记到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考察学习后,为了增强农户发展水果生产的信心,同年7月,余家桥乡党委政府挤出资金5万元,组织10名乡村干部与7名村民代表到龙泉驿区学习考察水果栽培与发展情况。考察过程中发现,龙泉驿区人均仅有8分地,却发展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桃花故里”和“枇杷原乡”,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余家桥乡人均耕地与山林面积达8亩,是龙泉驿区的10倍,但土地利用率和经济效益非常低下,当时农村人平纯收入比全市平均水平低1000余元,与龙泉驿区相差更远。通过考察,干群发展水果生产的愿望和信心得到提升,但缺少组织模式、种植技术、销售市场等。返乡后,乡村干部先后召开了3次群众代表座谈会和5次村党员、村民代表大会,每个小组均开了3次以上群众会,充分征求农民的意见,把发展水果产业、组建专业合作社的运作模式和发展方向告诉农民,让农民真正懂得开发的好处,消除开发的顾虑,看到开发的希望。年底,由余家桥乡农民与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柏合镇农民共同出资986万元注册的赤壁绿态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
二、经验做法
1、围绕合作共赢,创新运作模式。绿态果业采用一种全新的合作模式,以“民办、民管、民受益”为原则,以提高社员的组织化程度,增加社员收入为目的,由龙泉驿区42户果农与余家桥乡农民共同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该合作社实行“股份运作、企业经营、整体规划、分户管理、统一产销、按效分红”。本地农民以土地的经营承包权入股,实现“土地经营承包权变股权,农民变股东”,在土地股权效益的分配上实行保底分配,即土地股利润每年不低于50元/亩,否则,由合作社在其利润中补足,确保土地入股农户的利益;成都开发商与外地种植能手以种苗、技术、固定资产投入和农资投入入股,自愿加入“绿态果业”,按股份设置的相关规定按效分红;合作社组建“技术服务、农资统购、果品营销、后勤服务”四个公司,具体负责合作社的日常相关管理工作,并着手成立以“产、供、销、学、研、游”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开发公司,负责整个项目区的规划与开发。
2、完善规章制度,建立成员帐册。合作社成立后,他们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要求,结合自身实际,建立健全了“三会一章程八项制度”。 “三会”是建立健全合作社成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组织机构;“一章程”是制订完善社员责权平等、利益共享、入社自愿、风险共担的合作社《章程》;“八项制度”是建立完善成员大会制度、理事会、监事会工作制度、生产销售管理制度、资产财务管理制度、项目投资管理制度、档案管理制度、学习培训制度、社务公开制度等八项基本制度,为合作社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按照财务管理要求,给合作社每一位成员建立了专门账册。合作社每个星期组织主要管理人员集中学习两天,讨论和研究本周内日常工作安排;每年底组织召开一次所有成员大会,讨论研究合作社本年度的财务收支情况及盈余分配问题,做到所有财务收支日清月结,账目清楚并公开,使每一位成员都清楚了解合作社本年度的财务收支状况。
3、立足长远发展,着力标准化生产。为提高果品产出和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合作社将绿色精品基地打造列入了产、供、销服务的头等大事,按照“生产标准化、产品品牌化、经营规模化、管理规范化”的要求,以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为目标,引导社员和农民走“高质、高效、生态”的路子,严格遵守《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食品安全法》的规定,着力实行标准化生产。在基地建设早期,他们重点办好示范样板,建立健全生产记录制度,统一质量安全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统一农业投入品采购供应,统一培训和技术指导。合作社为了充分发挥基地的示范作用,特聘请3名专业技术顾问予以指导,对种植技术及管理方法进行规范与完善,整理出一套完整的种植技术与管理方法。通过几年来的建设,已建成了1.2万亩精品果园标准化生产基地,主打品种有水蜜桃、枇杷、丰水梨、葡萄等。合作社还配套建有远程教育教室、宿舍、食堂、微机室、会议室,培养了5名专业技术骨干,全面改善了园区内的水、电、滴灌设施及周边防护设施。
4、开展技术培训,搞好配套服务。绿态果业专业合作社成立以来,对社员从事水果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所需要的科技知识、市场信息和营销提供全程跟踪服务,引进示范推广先进科技,开展技术交流和技术培训,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提高果农的科技文化素质,以创建无公害绿色食品品牌、增加社员收入为目的,引导社员按照产、供、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发展方向,把水果产业真正培育成富民强乡的支柱产业。一方面,印发技术资料,几年间共印发技术资料5000多份,分发给前来参观学习的群众。另一方面,办培训班,合作社投资创办了“绿态果业科普惠农服务站”,购置了电脑、DVD、电视机、照相机等教学器材,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定期到合作社组织成员上培训课,提高合作社成员自身业务理论水平,使合作社成员成为技术骨干。与此同时,组织合作社的技术骨干带领前来参观学员到果园实践操作,使他们掌握水果种植生产环节的每一个技术要点。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培训,不仅让前来参观学习的人员学到了水果技术,而且使该产业得以迅速推广。
三、有益启示
赤壁市余家桥乡农民和四川龙泉驿区水果开发商合作成立赤壁市绿态果业专业合作社,共同开发低丘岗地,实践证明这是一条正确的开发模式,为农民拓宽了致富路。
“有了合作社,这地里也能赚大钱了!”这是合作社社员老魏的心里话。59岁的余家桥乡丛林村农民魏仁贵可是名“老田把式”,在田地里刨食大半辈子的他,从没在田地里刨出黄金,最好的年收成也只有亩纯收入400元左右。为寻求出路他养过鸡、饲过鳖,可由于势单力薄,没把握住市场都亏了。2007年镇里号召组建专业合作社发展水果产业,老魏开始还不上心,跟着乡、村干部到龙泉驿走了一遭后,马上就变了调。“人家土地条件真比不上我们,但就是靠着抱团发展,土地效益高得吓人。”魏仁贵晃着五根手指,“亩纯赚5000元,是我种田的十几倍。”回来后,老魏就加入了合作社。去年他和老伴仅帮着合作社做做零工就收入1万余元,在合作社水果基地套种20亩西瓜纯赚了2万余元,自己以土地入股合作社种植水果,三年后还有10%分红。目前,像老魏这样的合作社社员仅丛林村就有300多农户。
魏仁贵是众多入社社员的一个缩影。赤壁市余家桥乡农民和四川龙泉驿区水果开发商合作成立赤壁市绿态果业专业合作社,共同开发低丘岗地,为农民找到了致富路。这一成功的模式给了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
启示一:发展农村经济,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从实际出发,扬长避短,走自己的路。余家桥乡是赤壁市一个典型的纯农业乡,7.6万亩低丘山岗是全市唯一一处面积连片、气候独特的“处女地”。在探索农村经济发展的道路上,他们发挥山地未被开发、劳力资源丰富的后发优势,乡党委、政府明确提出把山地资源开发作为全乡工作的重点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突破口,扬长避短,不在办工业、搞商贸上分散精力和注意力,组织工作专班,制定开发方案,争取开发政策,引进老板、大户,带动社会开发。虽然没有村村点火、到处冒烟,但松树变成了梨树,残次林变成了葡萄园,找到了符合自己发展的道路。
启示二:在农业开发上,必须组织群众和发动群众。在组织群众开发上,不是听之任之,自由发展,而是要以典型示范,积极引导,善于好群众工作。余家桥乡党委、政府紧紧抓住咸宁与成都龙泉驿区签订合作开发水果产业的机遇,主动组织乡村干部和农户代表赴龙泉驿区取经、解放思想,激励群众发展的意愿。同时还引进大户开发示范,让群众看到实实在在地好处,增强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争取政策配套扶持,先后争取赤壁市政府100万元专项扶持资金和土地部门2000万元的低丘岗地改造资金,进一步增强了群众参与的信心。
启示三:培植特色产业,必须持之以恒。根据专家、大户的建议,乡党委、政府确定按“一乡一品”的思路,从山地开发入手,一心一意发展水果,引导群众走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之路,培植为大产业。在组织引导农民开发山地资源过程中,余家桥乡立足长远,制定了建成5万亩水果基地、打造生态观光农业示范园区的长期规划,同时提出了一年完成新建1万亩基地的年度工作目标,坚持一年一年抓下去,年年都有新变化。
启示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必须创新体制机制。发展现代农业,走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产业化发展之路,必须彻底改变当前一家一户的小农生产方式。余家桥乡从体制机制创新入手,采取土地、资金、技术入股的方式,引导农民组建果业合作社,破解了农村承包土地流转难问题,促进了农村土地健康有序流转,既保护了外来投资者的利益,又尊重了农民土地经营自主权,满足了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愿望,较好地调动了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基层党委、政府也提高了号召力。